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伤感,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注释】
- 邴原少孤,数岁时:邴原小时候失去了双亲。
- 过书舍而泣:《孝经》、《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古代读书人常常借书读。《书舍》即指书堂,“过”表示经过。
- 孤者易伤:孤儿容易感到孤单和伤心。
- 贫者易感:穷人容易感动。
- 夫(fu):助词,相当于“的”。
- 中心伤感:心中非常痛苦。
- 恻然:悲伤的样子。
- 欲:希望、愿望。
- 资:钱财。
- 相教:互相教导。
- 不(bu):通“否”,不然的意思。
- 遂:就。
【译文】
邴原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年纪小又没有亲人,他经常去学校哭泣,老师问他为什么,邴原说:“孤身的人容易伤心,贫穷的人容易感动。读书的人,凡是得到书籍的都是因为亲近的原因,一方面是希望他不孤独,另一方面羡慕他能读书,内心非常悲伤,所以我在流泪。”老师很悲伤地说:“你想读书吗?”邴原说:“我没有钱。”老师说:“你如果有这样的志向,我门可以互相教导,不需要花钱买书。”于是邴原就跟着老师读书,一年冬天,他就读完了《孝经》和《论语》。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邴原从小失去双亲,面对困难时依然坚强并努力学习的经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实现了对知识的渴求,也体现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诗中还表达了教育的重要性,强调知识的力量能够帮助一个人克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