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 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
诗句: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 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
译文:拥有他人的称赞不如没有他人背后的诋毁;得到初次交往的愉悦不如让人长久相处后不觉得厌烦。
注释:本诗出自明代文学家陈继儒的散文《小窗幽记》。陈继儒(1558~1639年),字仲醇,号眉公、麋公,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他以工诗善文、书法苏米、兼能绘事闻名,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人。陈继儒在文中通过对比“面前之誉”与“背后之毁”,“乍交之欢”与“久处之厌”,阐述了其为人处世的智慧。他认为,虽然外界评价可能给人带来短暂的快乐,但长期而言,被他人背后诋毁带来的负面情绪和负面影响更为严重。同时,与人初次交往时的愉快感受虽短暂,但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因此,他鼓励人们应追求内心的满足和平静,而非表面的虚荣和短暂的享乐。
赏析:这首诗体现了陈继儒对人性深刻的理解和洞察。在古代社会,个人声誉往往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陈继儒通过对比表面的物质利益和长远的内在影响,引导人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他的这种观点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启发意义:真正的幸福和成就不在于一时的成就或表面的赞誉,而在于内心的平和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多次强调了这一点,认为只有内在的修养和智慧才能使人真正地获得持久的幸福与安宁。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