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音不合众听,故伯牙绝弦;至宝不同众好,故卞和泣玉。

《集峭篇 · 三九》是明陈继儒创作的一首诗,原文如下:

至音不合众听,故伯牙绝弦;至宝不同众好,故卞和泣玉。

此诗通过描述伯牙绝弦与卞和泣玉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独特与珍贵之物的赞赏,也体现了作者在艺术创作中追求独到见解的理念。接下来将逐一解读诗句含义、译文,并分析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美学意义。

“至音”指的是最美妙的音乐声调,而“至宝”则是指无价之宝。诗句中的“不合众听”意指这样的音乐或宝物无法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或欣赏,因此伯牙为了保护这份独特的艺术,不得不选择割断琴弦,象征着他对艺术的执着和坚守。“不同众好”则是指卞和发现的宝玉,虽然它极为稀有,但却无法满足普通人的审美需求,这最终促使卞和因无法出售宝玉而悲痛欲泣。

翻译方面,“至音”可以译为“最美妙的声音”,“至宝”可以译为“无价之宝”,而“不合众听”可以被理解为“无法被大众接受”,而“不同众好”可以译为“无法满足大众审美”。这些翻译不仅保留了原诗的意境,也更易于理解。

这首诗不仅是对艺术的独特性和珍贵性的赞扬,更是对艺术家坚守内心信念的颂扬。它提醒我们,无论是艺术作品还是人生经历,都应保持独立和独特,不被世俗所左右。同时,它也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中某些珍贵物品未能被广泛认可和赏识的遗憾和同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

《集峭篇 · 三九》通过对伯牙绝弦和卞和泣玉的描绘,不仅深刻地表达了艺术与珍宝的独特价值,也展示了诗人对人性、情感和历史的深刻洞察,使其成为一首具有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的诗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