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履登山,翠微中独逢老衲;乘桴浮海,雪浪里群傍闲鸥。才士不妨泛驾,辕下驹吾弗愿也;诤臣岂合模棱,殿上虎君无尤焉。

【注释】

集峭篇:集,收录,峭篇,诗篇。

着履登山:穿着鞋子上山。

翠微中独逢老衲:在翠微之中遇见一位僧人。

乘桴浮海:坐着筏子渡过大海。

才士不妨泛驾,辕下驹吾弗愿也:才士可以随便驾车,我不愿像车辕下面的小马那样被驱使。

诤臣岂合模棱,殿上虎君无尤焉:正直的大臣岂能迎合君主,皇帝是老虎君王也不会怪罪他。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抒怀之作。全诗前四句写诗人登山涉海的壮举,后四句则以议论的形式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开头两句写诗人登山涉海的壮观场面,接着用“才士”和“诤臣”比喻有才干的人和敢于直谏的大臣,借他们的处境说明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结句以“虎”“龙”喻君,表明自己虽为诤臣,却无怨言,表现了作者的坦荡胸怀。

“着履登山”,登山,指隐居不仕;着履,穿鞋;“翠微中”,形容山色青绿,云雾缭绕;“独逢老衲”,即独自遇到一位和尚,指隐者或出世之人;“翠微”,青绿色的山色;“中”,中间;“老衲”,对僧人的尊称;“雪浪里群傍闲鸥”,雪浪,形容波浪飞溅,雪一般白;“鸥”,海鸥;“雪浪里”,海水飞溅的样子;“群傍闲鸥”,意谓众鸟围绕着海鸥自由自在地游动,与前面的“翠微”相映衬,构成一幅清幽宁静的画面。

这四句诗写诗人登高望远,见到一位和尚。从字面上看,这似乎是在写景,实际上却是在写人。诗人在攀登高山时遇到了一位出家人,这位僧人就是隐者或者出家修行的道士。这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翠微”、“雪浪”等自然景观人格化,仿佛它们都有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能够与人对话。这种写法既生动又形象,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接下来四句是说,像这位才子一样的人是可以随意驾御的,像我这样的人不愿意像车子底下的小马一样被人驱使。这里的“才子”是指有才能的文人墨客。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和抱负。他认为,只有像他才子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去施展自己的才华,而像我这样的庸才则应该安守本分,不要妄图去追求名利和地位。这种观点虽然有些保守,但却符合儒家的传统观念。

紧接着四句是说,正直的人不应该随声附和迎合他人,就像殿上的猛虎国君不会因为他的行为而受到责怪一样。这里的“直言进谏”是指敢于向君王提出批评和建议的行为。诗人在这里用“诤臣”来形容那些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并用“虎君”来形容那些威权在握的君王。他认为,这些君主都是非常狡猾、多疑的,他们并不会因为臣子的直言进谏而感到高兴,相反还会认为这是一种冒犯和威胁。因此,他主张大臣们应该保持沉默和克制,不要轻举妄动。

最后四句话是对整首诗的总结和升华。诗人通过描写登山涉海的场景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物和事件,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和命运的看法。他认为,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旅程,充满了未知和变数。而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被外界的诱惑所迷惑。同时,他也提醒人们要珍惜眼前的幸福时光,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做出错误的决定。总之,这首诗通过对登山涉海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和命运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