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圣在他肚里,闻得外面鸦鸣鹊噪,鹤唳风声,知道是宽阔之处,却想着:“我不出去,是失信与他;若出去,这妖精人面兽心。先时说送我师父,哄我出来咬我,今又调兵在此。也罢也罢,与他个两全其美:出去便出去,还与他肚里生下一个根儿。”即转手,将尾上毫毛拔了一根,吹口仙气,叫:“变!”即变一条绳儿,只有头发粗细,倒有四十丈长短。那绳儿理出去,见风就长粗了。把一头拴着妖怪的心肝系上,打做个活扣儿,那扣儿不扯不紧,扯紧就痛。却拿着一头笑道:“这一出去,他送我师父便罢;如若不送,乱动刀兵,我也没工夫与他打,只消扯此绳儿,就如我在肚里一般!”又将身子变得小小的,往外爬,爬到咽喉之下,见妖精大张着方口,上下钢牙,排如利刃,忽思量道:“不好,不好!若从口里出去扯这绳儿,他怕疼,往下一嚼,却不咬断了?我打他没牙齿的所在出去。”好大圣,理着绳儿,从他那上腭子往前爬,爬到他鼻孔里。那老魔鼻子发痒,“阿啛”的一声,打了个喷嚏,却迸出行者。

《西游记 · 第七十六回 · 心神居舍魔归性 木母同降怪体真》是明代作家吴承恩创作的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一段精彩描写。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及注释: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大圣在他肚里,闻得外面鸦鸣鹊噪,鹤唳风声,知道是宽阔之处 - 孙悟空在妖怪的肚子里,听到外面的乌鸦、喜鹊和鹤的叫声,意识到这里是一个宽敞的地方。

  2. 却想着:“我不出去,是失信与他;若出去,这妖精人面兽心。先时说送我师父,哄我出来咬我,今又调兵在此。” - 孙悟空考虑是否离开这个妖怪肚子的问题,他担心这样做会失信于妖怪,或者被妖怪当作诱饵来伤害唐僧。

  3. 也罢也罢,与他个两全其美:出去便出去,还与他肚里生下一个根儿 - 既然无法避免面对这个问题,孙悟空决定采取一个两全其美的策略:如果离开,就在妖怪肚子里留下一根毫毛;如果留下,就让它成为孙悟空的后代,这样既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也保证了对唐僧的忠诚。

  4. 即转手,将尾上毫毛拔了一根,吹口仙气 - 孙悟空迅速行动起来,拔下了自己的尾巴上一根毫毛,用仙气吹使它变得细小且坚韧。

  5. 叫:“变!” - 孙悟空呼唤这根毫毛“变!”,使其变化为一条细绳。

  6. 只有头发粗细,倒有四十丈长短 - 变化的绳子非常细小,但长度足以达到四十丈长。

  7. 那绳儿理出去,见风就长粗了 - 当孙悟空把这条绳子从妖怪的心肝系上解开后,绳子随着风的变化而增长。

  8. 把一头拴着妖怪的心肝系上 - 他把绳子的一头牢牢地拴在妖怪的心肝上。

  9. 打做个活扣儿 - 把这个绳子打了个活结,确保不会轻易松开。

  10. 那扣儿不扯不紧,扯紧就痛 - 这个活结既不会太松也不会太紧,如果用力拉扯会很疼。

  11. 却拿着一头笑道:“这一出去,他送我师父便罢;如若不送,乱动刀兵,我也没工夫与他打,只消扯此绳儿,就如我在肚里一般!” - 孙悟空笑着拿起绳子的另一头,心想如果妖怪不送唐僧,自己也可以随意使用这条绳子来应对妖怪,就像自己仍在肚里一样。

  12. 又将身子变得小小的,往外爬 - 孙悟空缩小自己的身体,开始向妖怪的咽喉方向爬行。

  13. 爬到咽喉之下 - 他成功地到达了咽喉的部位。

  14. 见妖精大张着方口,上下钢牙,排如利刃 - 孙悟空看到妖怪张开嘴巴,露出了锋利的牙齿,准备攻击。

  15. 忽思量道:“不好,不好!若从口里出去扯这绳儿,他怕疼,往下一嚼,却不咬断了?我打他没牙齿的所在出去。” - 孙悟空突然想到了一个更好的方法。他打算从妖怪没有牙齿的喉咙部分出绳,这样妖怪即使感到疼痛也不会轻易咬断绳子。

赏析

这是《西游记》中一个经典的场景,孙悟空的智慧和机智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每一次选择都基于对当前情况的深刻理解和对后果的预判。他不仅为自己留了一个保命的退路,同时也考虑到了对师傅唐僧的保障。通过巧妙地利用环境条件和自身能力,孙悟空展现了他作为智慧和勇敢的象征。同时,这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人性和情感的深刻理解,展示了一个英雄人物在面对困境时的冷静和机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