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子,原名鲍当,宋代诗人
鲍当是宋代的诗人,字平子,杭州(今属浙江)人。他在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中进士,并先后担任河南府法曹参军、官职方郎中等职,最终在湖州去世。
鲍当的诗歌风格接近于唐代韦应物的诗风。他的作品《送人南归》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这首诗描绘了杨柳暮春和蝉声,表现了对远方人的思念之情。此外,他的其他作品如《松江夜泊》、《送白上人归天台》等,也充分展现了他作为诗人的才华以及他对自然景色的深刻感悟。
平子,原名鲍当,宋代诗人
鲍当是宋代的诗人,字平子,杭州(今属浙江)人。他在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中进士,并先后担任河南府法曹参军、官职方郎中等职,最终在湖州去世。
鲍当的诗歌风格接近于唐代韦应物的诗风。他的作品《送人南归》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这首诗描绘了杨柳暮春和蝉声,表现了对远方人的思念之情。此外,他的其他作品如《松江夜泊》、《送白上人归天台》等,也充分展现了他作为诗人的才华以及他对自然景色的深刻感悟。
寄西湖择栖公 两信海潮喧晓夕,百年事过无遗迹。 旧住招提有几人,春风苔长湖边石。 注释与赏析 - 注释: "两信海潮"指的是书信如潮水般频繁,象征着繁忙和交流;"晓夕"则指早晚;"百年事过"表示经历的岁月悠长而消逝无迹;"招提"是指佛寺;"几人"可能表示寺庙中僧侣或修行者的数量;"春风"可能暗示春天的气息和自然景观;"苔长湖边石"描绘了春日里,湖水边石头上青苔生长的景象。 -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怀念吴道子所作。吴道子(708—760),唐代著名画家,擅长画宗教、神话故事和人物肖像。诗中“隐沦与释子”一句,暗含诗人对佛家的尊崇和仰慕之情。“览照不自认”,指吴道子作画时,常常忘我地沉浸在艺术的海洋中,而忘记自己的存在。 下面是逐句翻译: - 寓怀会稽吴道子遇因师 寄情于会稽(古地名,今浙江省绍兴市)的画家吴道子,因为遇到他而感到高兴。 - 隐沦与释子,时予久往还
湖水春来绿,山云忧亦繁。 如何隐君子,长啸掩柴门。 诗句释义 1. 湖水春来绿:“湖水春来绿”描绘了春天里湖水的景色,湖面在春风的吹拂下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象征着大自然的复苏和生命的活力。 2. 山云忧亦繁:“山云忧亦繁”表达了作者对山间云雾的忧虑之情,可能是由于自然景观的变化或诗人内心的某种担忧而产生这种感觉。 3. 如何隐君子:这句询问“如何隐君子”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考生首先要明确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再根据对这首诗的理解逐句翻译。 “松江夜泊”的意思是:在松江夜晚停船靠岸,江水宁静而月色微明。 “舟闲人已息
【注释】 1. 凄凄杨柳暮:杨柳的枝条在暮色中显得格外凄清。 2. 时复一蝉声:时而传来一只蝉鸣声。 3. 沧海不可极:大海无边无际,无法到达尽头。 4. 风帆难计程:乘船的人难以计算行程的距离。 5. 微烟生晚浦:傍晚时分江面上升起淡淡的烟雾。 6. 斜日上孤城:夕阳西下映照在一座孤独的城池上。 7. 欲寄相思札:想要写一封信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8. 谁传万里情
诗句释义 1 一宵会清境 - 在一晚的宁静中,我找到了心灵的清净之地。 2. 不悟世间忧 - 但是,我未能意识到这短暂的安宁是难得的。 3. 天共白云晓 - 随着天色渐亮,天空与白云交织在一起,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 4. 水和明月流 - 清澈的水面与明亮的月光交相辉映,形成一幅动人心魄的景象。 5. 碧烟生藻井 - 烟雾缭绕之中,藻井上的图案若隐若现,宛如仙境。 6. 红日映花楼 -
【注释】 1. 梵译千篇:指佛教经典翻译的很多。 2. 归心一念生:指回归佛法的决心产生了。 3. 浮杯:指在水面上漂浮着的杯子。 4. 海岸:指陆地的边缘。 5. 王城:古代帝王居住的地方。 6. 雨彴春莓滑:指春日的雨后,雨水冲刷了莓草,使得它们光滑如镜。 7. 香盆漏叶轻:指用香气扑鼻的香炉中的叶子被水滴打湿而变得轻薄。 8. 遥知守庵虎:指通过声音可以知道老虎的存在。 9. 锡环声
【注释】 酬阮逸诗卷:即《酬阮逸诗》。阮逸(?~842年),唐代诗人。字乐天,河中虞乡人(今山西永济)。贞元年间进士,官终侍御史。《酬阮逸诗》是诗人在长安时写给阮逸的。诗题一作《答阮逸诗》。 木有毫端水有源:指画笔没有锋芒,却能画出山水,就像树木的枝干没有锋芒,却能生出枝叶一样。 渐成盘错始潺湲:意思是说画笔随着笔力的变化而形成曲折,逐渐画出了流水潺潺的意境,就像溪涧随山形变化
【注释】: 1. 送天台:指诗人送友人去天台山。 2. 进长老:指僧人进山修行,这里借指朋友隐居在天台山。 3. 尝闻:曾经听说,表示对天台山风景的赞美和向往。 4. 台岭秀:形容天台山山峰秀丽,地势险峻。 5. 积翠倚南天:山峦重叠,郁郁葱葱,如同绿色覆盖着整个南天。 6. 鹿下深溪饮:诗人看到一只鹿在深深的溪水中饮水,形象生动。 7. 僧从绝岭禅:僧人从陡峭的山岭上修行,追求禅宗的静寂。
蹇材望是南宋时期的诗人。 字君厚,号潜鳞,是宋朝的著名诗人之一。他的生平经历虽然不多,但在文学上却有着不凡的成就。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尽管具体的生平事迹并不详细记载,但从现存的资料来看,他在南宋时期担任过通判职务
韩琦友是宋代诗人,其作品体现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作者的个人情感。以下是对韩琦友及其作品的详细介绍: 1. 生平简介 - 基本信息:韩琦友,字未详,生活在宋朝。他的生平资料不多,只知道他为诗人。 - 文学成就:虽然韩琦友的具体成就在历史记载中不多,但他的诗作仍被收录于《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五,显示出他在文学上的一定地位。 2. 作品风格 - 情感表达:韩琦友的诗歌以抒情见长
应法孙是南宋初年诗坛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词作品广受赞誉,与陆游、辛弃疾、杨万里并称为“宋四家”。 应法孙(字伯远),号茗洲,是宋代杰出的诗人、书法家和政治人物。他的生平和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下面将从多个维度来深入探讨这位宋代诗人: 1. 生平背景:应法孙,字尧成,号芝室,生于1063年,卒于1125年,福建泉州人。他生活在南宋初年,这是一个政治动荡和文化繁荣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