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
降注雨水谓之潦,又淫雨为潦。
气味
甘、、平、微寒、无毒。
主治
成无己曰:仲景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煎用潦水者,取其味薄则不助湿气。
考释
李时珍在该药释名项下曰:“降注雨水谓之潦,又淫雨为潦。”考潦水一词,《辞源》释其有积水之义。降注雨水和淫雨是指大而多的雨水。由此可见,潦水就是在大而多的雨水中所取的积水。关于潦水的出处,李时珍在该药发明项下转引金代医家成无己曰:“仲景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煎用潦水者,取其味薄则不助湿气。”考此一段,是引自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卷五。可见潦水一药,在前人著述中已有药用记载,并非首出于《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水部·潦水
解释:
- 降注雨水谓之潦(lǎo)
- 【释名】:指从高处流下的雨水。
- 【气味】:甘、平、微寒、无毒。
- 主治
- 成无己曰:仲景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煎用潦水者,取其味薄则不助湿气。
- 李时珍在该药释名项下曰:“降注雨水谓之潦,又淫雨为潦。”考潦水一词,《辞源》释其有积水之义。降注雨水和淫雨是指大而多的雨水。由此可见,潦水就是在大而多的雨水中所取的积水。关于潦水的出处,李时珍在该药发明项下转引金代医家成无己曰:“仲景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煎用潦水者,取其味薄则不助湿气。”考此一段,是引自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卷五。可见潦水一药,在前人著述中已有药用记载,并非首出于《本草纲目》。
【赏析】
《潦水》是《本草纲目》中有关水部的一个条目,主要讲述潦水的特性、用途以及其历史来源。潦水,作为药物的一种,具有甘、平、微寒、无毒的性质,主要用于治疗因湿热引起的各种疾病,如黄疸等,其使用方式是通过煎煮来获取其疗效。
诗中提到“降注雨水谓之潦”,说明潦水来源于大量的雨水汇集后形成的水体。这种水通常具有较大的体积和较高的湿度。此外,潦水还被用来指代那种积聚在地面或低洼地带的积水,这些积水可能因为天气原因而变得泛滥。
“气味”部分描述了潦水的基本味道,即甘、平、微寒、无毒,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其在医疗上的应用。
诗句通过引用前人成无己的言论,进一步解释了为何选择潦水作为药物治疗伤寒瘀热的原因。成无己认为,使用潦水的原因在于它的性味轻而不助湿气,这是中医用药的一个重要原则——药食同源,既能够达到治疗目的又能避免对身体造成伤害。
这首诗通过对潦水的详细描述和分析,展现了中医理论中对自然物象的利用和对人体健康的认识,体现了古人对于自然界与人体关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