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
亦名信石、人言。生者名砒黄,炼者名砒霜。
气味
苦、酸、暖、有毒。李明珍认为:辛、酸、大热、有大毒。
主治
中风痰壅(四肢不收,昏愦若醉)。用砒霜一粒如绿豆大,研细。先以清水送服少许,再饮热水,大吐即愈。如不吐,可再服。
休息下痢(病一、二年不愈,人衰瘦不堪)。用砒霜、铅丹各半两,共投入已熔化的黄蜡中,柳条搅拌,条焦则换,六、七条之后,取出做成丸子,如梧子大(小儿服者只作成黍米大)。冷水送下。
疟疾。用砒石一钱、绿豆粉一两,共研为末,加水调成丸子,如绿豆大。铅丹为衣,阴干。发病日,五更起来,以冷水送服五至七丸。又方:砒石(醋煮过)、硫磺、绿豆,等分为末,包成若干个小包,每包分量约一粒豆子大。每服一包,空心服,新汲水上。这是一个很有效的治疟方。
本草纲目·石部·砒石
释名
- 亦名信石、人言:砒石在古代有多种别称,包括信石和人言。这些名称反映了古人对这种物质的敬畏与畏惧。
- 生者名砒黄,炼者名砒霜:砒石的形态不同,其药用价值也不同。生品(砒黄)主要用于治疗中风痰壅,而炼制后的砒霜则用于疟疾的治疗。
气味
- 苦、酸、暖、有毒:李时珍认为,砒石的味道是苦、酸,性质温暖,具有强烈的毒性。
- 辛、酸、大热、有大毒: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砒石确实具有辛、酸味,且性大热,属于剧毒物质。
主治
- 中风痰壅:使用砒霜一粒如绿豆大小,研成细粉后,先以清水送服少许,再饮热水,大吐即愈。如果无效,可再次服用。
- 休息下痢:用砒霜和铅丹各半两,共投入已熔化的黄蜡中,柳条搅拌,条焦则换,六、七条之后,取出做成丸子,如梧子大,冷水送下。
- 疟疾:用砒石一钱、绿豆粉一两,共研为末,加水调成丸子,如绿豆大,铅丹为衣,阴干后发病日五更起来,以冷水送服五至七丸。
赏析
- 药物的复杂性:砒石作为中药的一部分,其用途和制备方法体现了中医药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生品到炼品的转变,不仅改变了其药效,也反映了中医对药物性质的深刻理解。
- 历史背景:古代医药学的发展深受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和实践经验的影响。砒石的使用和研究,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利用,也是对疾病机理探索的一种体现。
- 安全性考量:尽管砒石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但现代医学已经证明其具有极高的毒性。这一事实提醒我们,在使用任何药物时,必须严格遵守安全规范,避免不必要的健康风险。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本草纲目》中的砒石条目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药材信息,还反映了古代医学的智慧和实践。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面对自然和医疗资源时,应保持谨慎和科学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