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
金刚钻。其砂可以钻玉补瓷,故谓之钻。
主治
磨水涂汤火伤。作钗钚服佩,辟邪恶毒气。
集解
葛洪《抱朴子》云:扶南出金刚,生水底石上,如钟乳状,体似紫石英,可以刻玉,人没水取之,虽铁椎击之亦不能伤。《丹房镜源》云:紫背铅能碎金钢钻。
《本草纲目》是一部综合性中医经典著作,其中关于“石部·金刚石”的记载,对现代读者而言,不仅是对古药石知识的一种学习,也是对古代文化和科学探索的一次深入了解。以下是对《本草纲目》“石部 金刚石”这一条目的相关解析:
释名解析:《释名》部分讲述了金刚石的别称,即“金刚钻”,其砂可以钻玉补瓷,故称之为钻。
主治分析:《主治》部分详细阐述了金刚石的医疗用途。包括磨水涂汤火伤、作钗钚服佩以及辟邪恶毒气等。
集解分析:葛洪《抱朴子》提供了关于金刚石来源与特性的重要信息,指出扶南地区有产出,并描述了其形态及用途。
其他资料参考:《本草纲目》引用葛洪的《抱朴子》和《丹房镜源》,补充了关于金刚石的其他信息,如紫背铅可以碎金钢钻,进一步丰富了文献内容。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金刚石的描述不仅体现了他深厚的医药学素养,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医学资源。通过研究金刚石,人们不仅能更好地认识古代药物的分类和使用方式,还能从中汲取古人的智慧,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