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妇束胎(按:束脂是指产期已到而迟迟不生)。用白术、枳壳(麸炒),等分为末,和饭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饭前服,温水送下。
牙长不休(渐至张口进食亦感困难,这叫“髓溢病”)。用白术煎汤漱口兼内服,有效。
《本草纲目》· 草部· 术
《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所著的中医药学巨著,其中“草部”收录了各种植物药材,包括白术。白术,学名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产于中国南北各地,尤以山东、河南、安徽等地最为著名。其性温、味甘苦,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胀泄泻等症状。
在《本草纲目》中,白术被描述为“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书中还提到,白术可以久服轻身延年,不饥。此外,白术还有多种别名,如山连、山姜、天苏等,这些名称反映了白术在不同地区的命名习惯和药用价值的差异。
《本草纲目》中的白术用法多样,如孕妇束胎方中提到的用白术、枳壳(麸炒)等分为末,和饭做成丸子,每服三十丸,饭前服,温水送下。这种用法体现了古代中医对药物配伍和炮制的重视,旨在发挥药物的最大疗效。
除了上述用法外,《本草纲目》还记载了白术的其他功效和应用。例如,白术煎汤漱口可治疗牙齿过长引起的进食困难;白术与茯苓、黄芩、陈皮等药组成方剂,用于治疗胎气不安、脾虚胀满等症状。这些记载不仅展示了白术的药用价值,也反映了古代中医对疾病病因和治疗方法的深入理解。
《本草纲目》作为中医药学的宝库,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药材信息和临床应用经验。白术作为其中的一员,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通过学习《本草纲目》,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药文化,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