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热生翳。用黄芩一两、淡豉三两,共研为末。每服三钱,以熟猪肝裹着吃,温汤送下。一天服二次。忌食酒、面。

吐血、鼻血、下血。黄芩一两,研末,每取三钱,加水一碗,煎至六成,和渣一起温服。

血淋热痛。用黄芩一两,水煎,热服。

妇女绝经期的年龄已过,仍有月经或月经过多。用黄芩心二两,浸淘米水中七天,取出炙干再浸,如此七次,研细,加醋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服,温酒送下。一天服二次。

安胎清热。用芩、白术,等分为末,调米汤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开水磅下。药中加神曲亦可。

产后血渴,饮水不止。用黄芩、麦门冬,等分为末,水煎,温服。

附方

黄芩的主要功用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本品“得酒,上行;得猪胆汁,除肝胆火;得柴胡,退寒热;得芍药,治下痢;得桑白皮,泻肺火;得白术,安胎。”

诗句翻译

肝热生翳,用黄芩一两、淡豉三两,共研为末。每服三钱,以熟猪肝裹着吃,温汤送下。一天服二次。忌食酒、面。
吐血、鼻血、下血,黄芩一两,研末,每取三钱,加水一碗,煎至六成,和渣一起温服。
血淋热痛,用黄芩一两,水煎,热服。
妇女绝经期的年龄已过,仍有月经或月经过多,用黄芩心二两,浸淘米水中七天,取出炙干再浸,如此七次,研细,加醋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服,温酒送下。一天服二次。
安胎清热,用芩、白术,等分为末,调米汤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开水磅下。药中加神曲亦可。
产后血渴,饮水不止,用黄芩、麦门冬,等分为末,水煎,温服。
附方:
黄芩的主要功用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本品“得酒,上行;得猪胆汁,除肝胆火;得柴胡,退寒热;得芍药,治下痢;得桑白皮,泻肺火;得白术,安胎。”

译文

  1. 肝脏发热生翳症。使用黄芩一两和淡豉三两,共同研磨成末。每次服用三钱,将煮熟的猪肝包裹着食用,用温汤送下。每日两次。忌食酒和面。
  2. 吐血、鼻出血、便血。黄芩一两,研磨成末,每次取三钱,加入一碗水,煎煮至六成,连同药渣一起温服。
  3. 血尿热痛。使用黄芩一两,用水煎煮,热服。
  4. 妇女绝经后仍然有月经或月经过多。使用黄芩的心(即根部)二两,浸泡在淘米水中七天,取出后炙干并再次浸泡七天,研磨成细粉,加入适量的醋和糊状物制成丸子,大小如梧子。每次服用七十丸,空腹时用温酒送下。每天两次。
  5. 安胎清热。使用黄芩和白术各等份研磨成末,调和米汤做成丸子,大小如梧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用开水冲下。如果药中加入神曲也可以。
  6. 产后血渴,喝水不止。使用黄芩和麦门冬各等份研磨成末,用水煮开后温服。

注释

  • 肝热生翳:中医术语,指由于肝火旺盛导致眼睛出现红丝或斑点的现象。
  • 黄岑:中药材名,即黄芩。
  • 黄芩一两:指黄芩药材的量。
  • 淡豉三两:指淡豆鼓的用量。
  • 熟猪肝:指的是煮熟并去腥的猪肝。
  • 温汤:热水。
  • :这里特指脾脏,即消化器官。
  • 血淋:指血尿症状。
  • 麦门冬:中药材名,常用于滋阴润燥。
  • 附方:中药方剂的一部分,这里列出了与主方相关或补充的药物配伍方案。
  • 安胎:中医术语,指保护胎儿安全的意思。
  • 清火:中医术语,指清除体内的火热。
  • 清热燥湿:中医术语,指清除体内的湿热。
  • 安胎清热:结合“安胎”和“清热”,意指既能安胎又能清热。
  • 神曲:一种发酵的谷物,常被用来帮助消化吸收。
  • 梧子大:古代度量衡单位之一,一个梧桐子的体积相当于一平方厘米的面积。

赏析

《本草纲目》是一部详尽的药物学著作,对中药的功效和作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描述。《本草纲目·草部·黄岑》中的部分内容反映了古人在治疗疾病时对中药的认识和应用情况。黄芩是一种常用的清热燥湿药材,其在各种病症中的应用展示了其广泛的疗效。例如,在处理肝脏问题时,黄芩能够有效减轻肝火引起的不适;而在止血方面,则能通过清热解毒的作用减少出血。此外,对于一些妇科疾病,如月经异常和妊娠期间的血证,黄芩也有其独特的治疗效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