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

亦名地薰、芸蒿、山菜、茹草。

气味

(根)苦、平、无毒。

主治

伤寒余热(伤寒之后,体瘦肌热)。用柴胡四两、甘草一两,每用二钱,煎服。

小儿骨热(十五岁以下小儿遍身如火,盗汗、咳嗽、烦渴,日渐黄瘦)。用柴胡四两、丹砂三钱,共研为末,拌猪胆汁和饭蒸熟,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一丸,桃仁、乌梅汤送下。一天服三次。

虚劳发热。用柴胡、人参等分,每服三钱,加姜枣同水煎服。

湿热黄疸。用柴胡一两、甘草二钱半,白茅根一小把,加水一碗,煎至七成,适当分次服完。

眼睛昏暗。用柴胡二钱半、决明子七钱半,共研为末,人乳调匀,敷眼上。

积热下痢。用柴胡、黄芩等分,半酒半水煎至七成,待冷定后空心服下。

《本草纲目》中关于茈胡(柴胡)的记载,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药用信息,还反映了古代医学对这一植物的深入理解和应用。以下是对《本草纲目》中茈胡(柴胡)相关信息的详细解析:

  1. 茈胡(柴胡)的释名:茈胡在《本草纲目》中的释名包括地薰、芸蒿、山菜和茹草等,这些名称不仅描述了茈胡的外观特征,也体现了其在不同文化和地区的认知差异。

  2. 茈胡(柴胡)的气味:茈胡(柴胡)具有苦、平、无毒的特性,这种性质使其在中医理论中被归类为一种能够调和体内阴阳、消除邪气的药物。

  3. 茈胡(柴胡)的主治:茈胡(柴胡)在《本草纲目》中被列举了多种用途,包括治疗伤寒余热、小儿骨热、虚劳发热、湿热黄疸、眼睛昏暗以及积热下痢等症状。这些记载不仅展示了茈胡(柴胡)广泛的医疗效果,也反映了古代医学对于疾病成因和治疗方法的深刻理解。

茈胡(柴胡)不仅是《本草纲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茈胡(柴胡)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实践,同时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古老而有效的健康保护方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