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
《唐韵》作湔胡。
气味
苦、微寒、无毒。李时珍认为:前胡味甘辛,气微平。
主治
肺热、痰热、风头痛、反胃呕逆、小儿疳气等症。
李明珍指出:前胡,“其功长于下气,故能治痰热、喘嗽、痞膈、呕逆诸疾。气下则火降,痰亦降矣。所以有推陈致新之绩,为痰气要药。”
本草纲目·草部·前胡
释名
《唐韵》作湔胡。
气味
苦、微寒、无毒。李时珍认为:前胡味甘辛,气微平。
主治
肺热、痰热、风头痛、反胃呕逆、小儿疳气等症。
李明珍指出:前胡,“其功长于下气,故能治痰热、喘嗽、痞膈、呕逆诸疾。气下则火降,痰亦降矣。所以有推陈致新之绩,为痰气要药。”
赏析:前胡,又称射干、茈胡、山蓟等,属于菊科植物,主要生长在亚洲东部的温带地区。它的药用价值很高,被广泛应用于中医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
《唐韵》中的“作湔胡”可能是对前胡名字的一个解释,意为“射入水中的箭”,比喻前胡像箭一样穿透疾病的迷雾,直达病灶。这种解释虽然有些牵强,但也能反映出前胡强大的穿透力和疗效。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详细描述了前胡的味、性、功效及主治疾病,如“其功长于下气,故能治痰热、喘嗽、痞膈、呕逆诸疾”,这体现了前胡在中医治疗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化痰止咳、平喘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
李明珍进一步强调了前胡的作用机理:“气下则火降,痰亦降矣。所以有推陈致新之绩,为痰气要药。”这句话揭示了前胡治疗痰气病的根本原理,即通过调节气机,使体内邪气得以排出,从而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