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
京三棱、草三棱、鸡爪棱、黑三棱、石三棱
气味
(根)苦、平、无毒。
主治
症瘕鼓胀,用三棱根切一石,加水五石煮成三石,去渣,再煮,得汁三培。隔水明显成膏,浓如稠糖。每天早晨服一小匙,酒送下。又方:荆三棱、青皮、陈皮、木香各半两,肉豆蔻、槟榔各一两,硇砂二钱,共研为末,加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送下。
痃癖(胁下坚块如石)。用荆三棱(炮)一两、川大黄一两,共研为末,加醋熬成膏。每日服一匙,空心服,生姜、桔皮汤送下。
小儿气癖。用三棱煮汁给授乳的母亲吃,也把少量给小儿吃。小儿新生百日及十岁以下,无论热痃癖等,服此药都有效。
反胃恶心,药食不下。用荆三棱(炮)一两、生丁香三分,共研为末。每服一钱,开水送下。
荆三棱,一种在《本草纲目》中被详细记载的中药材,其名称来源于其形态特征和功效。下面将逐一解析这首诗:
- 释名:
- 京三棱、草三棱、鸡爪棱、黑三棱、石三棱:这些名称反映了荆三棱的不同称呼和形态特点。
- 气味:
- (根)苦、平、无毒:描述了荆三棱根的味道、性质以及安全性。
- 主治:
- 症瘕鼓胀:这是荆三棱的主要治疗作用之一,用于治疗因气滞血瘀引起的积聚结块。
- 用三棱根切一石,加水五石煮成三石,去渣,再煮,得汁三培:这一过程展示了如何通过特定的方法提取和使用荆三棱的疗效成分。
- 赏析:
- 这首诗不仅记录了荆三棱的多种别称和形态描述,还详细说明了其药用价值和使用方法。诗中的“隔水明显成膏,浓如稠糖”形象地描绘了荆三棱煎剂的制备过程,使其疗效更加直观易懂。
- 诗中提到的“小儿气癖”和“反胃恶心,药食不下”等病症,也体现了荆三棱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这首诗不仅是对荆三棱的全面介绍,也是对其历史和文化价值的一次回顾。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医药学的智慧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