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
亦名青菀、紫茜、返魂草、夜牵牛。
气味(根)苦、温、无毒。
主治
肺伤咳嗽。用紫菀花五钱,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温服。一天服三次。
久咳不愈,用紫菀、款冬花各一两,百部半两,捣、筛为末。每服三钱,以姜三片、乌梅一个,煎汤调下。一天服两次。
吐血咳嗽。用紫苑、五味子炒过,共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含化一丸。
产后下血。用紫菀末五撮,水冲服。
缠喉风痹。用紫菀根一条,洗净,放入喉部,有涎出,病即渐愈。
紫菀的释名:
亦名青菀、紫茜(yě huā)、返魂草(fǎn rén cǎo)、夜牵牛(wò niáng lù)。
气味(根)苦、温、无毒。
紫菀的主治:
肺伤咳嗽。用紫菀花五钱,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温服。一天服三次。
久咳不愈,用紫菀、款冬花各一两,百部半两,捣、筛为末。每服三钱,以姜三片、乌梅一个,煎汤调下。一天服两次。
吐血咳嗽。用紫苑、五味子炒过,共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含化一丸。
产后下血。用紫菀末五撮,水冲服。
缠喉风痹。用紫菀根一条,洗净,放入喉部,有涎出,病即渐愈。
赏析与解析:
《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编纂的一部药物学巨著,其中“草部”部分对多种药材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功效描述。紫菀在这部经典著作中被赋予了多方面的药用价值,其用途广泛,涵盖了从呼吸系统疾病到女性生理问题的多个方面。
关于《本草纲目》中提到的紫菀的释名,我们可以看到它除了具有普通植物的名称外,还有多种别称,如青菀、紫茜等,这些名称往往与其形态特征或生长环境有关。例如,“青菀”可能指的是紫色且带有香气的植物;“紫茜”则可能是因其花朵呈紫红色而得名。
紫菀的功效主要体现在其治疗不同病症上。如在治疗肺伤咳嗽时,紫菀花被推荐为主要成分之一,通过煎煮后服用,以缓解咳嗽症状。此外,紫菀还被用于治疗久咳、吐血咳嗽、产后下血和缠喉风痹等症状,每一种情况都有相应的药方和使用量,显示出紫菀在这些情况下的具体作用和重要性。
对于使用紫菀的方法与剂量,《本草纲目》也给出了明确的指示。例如,在治疗产后下血时,紫菀末的使用方式和剂量都进行了详细说明,确保了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紫菀作为一种中药材,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多样的功效以及准确的使用方法都体现了中医药物学的魅力和实用性。在现代社会,虽然科技发展迅速,但传统中医药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