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
亦名冬、禹韭、禹余粮、忍冬、忍凌、不死草、阶前草。
气味(根)甘、平、无毒。
主治
消渴。把大苦瓜捣成汁,泡麦门冬二两,过一夜,麦门冬去心、捣烂,加黄连(去皮毛)研末,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饭后服。一天服两次。两天后当可见效。
吐血、鼻血。用麦门冬(去心)一斤,捣烂取汁,加蜜三合,调匀,分二次服下。
齿缝出血。用麦门冬煎汤漱口。
喉疮。用麦门冬一两、黄连半两,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麦门冬煎汤送下。
下痢口渴。用麦门冬(去心)三两、乌梅肉二十个,锉细,加水一升,煮成七合,细细饮下,有效。
本草纲目·草部·麦门冬
解析《本草纲目》中麦门冬的药用价值与应用
- 释名与别称
- 麦门冬名称由来
- 其他别称及其含义
- 麦门冬在古代文献中的称呼
- 气味与性味
- 根茎气味描述
- 甘、平、无毒性味分析
- 对健康影响及安全性评价
- 主治功效
- 消渴病治疗作用
- 吐血、鼻血等出血性疾病
- 齿缝出血与口腔健康
- 药方与制备方法
- 麦门冬丸子制作流程
- 黄连研末与炼蜜结合
- 麦门冬煎汤服用方式
- 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
- 《本草纲目》编纂背景
- 麦门冬在古代医学中地位
- 文化象征与民间传说
- 现代研究与应用
- 现代医学对麦门冬研究进展
- 麦门冬在现代医药中的应用
- 传统与现代结合使用案例
- 赏析与思考
- 诗歌形式表达药用价值
- 麦门冬在文学中象征意义
- 对现代人生活健康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