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

其母名曰乌头。

气味

辛、温、有大毒。

主治

少阴伤寒(初得二、三日,脉微细,但昏昏欲睡,小便白色)。用麻黄(去节)二两、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一枚,水七升。先煮麻黄去沫,再加入其余二药,煮汁成三升,分作三次服下。令病人发微汗。引方名“麻黄附子甘草汤”。

少阴发热(少阴病初得,反发热而脉沉)。用麻黄(去节)二两、附子(炮)去皮一枚、细辛二两,水一斗。先煮麻黄去沫,再加入其余二药,煮汁成三长,分作三次服下。令病人发微汗。此方名“麻典附子细辛汤。”

少阴下利(下得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不恶寒,反而面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用大附子一个(去皮,切成片)、甘草(炙)二两、干姜三两,加不沽升,煮成一升,分两次温服,脉出现即愈。面赤,加葱九根;腹痛,加芍药二两;干呕,加生姜二两;咽痛,加桔梗一两;利止,而脉不出,加人参二两。此方名“脉四逆汤”。

本草纲目·草部·附子解析附子药性与应用

  1. 附子简介
  • 乌头学名及别名
  • 附子来源与分布
  • 附子形态特征
  1. 附子成分与性质
  • 化学成分分析
  • 物理特性描述
  • 毒性与安全性评估
  1. 附子主治病症
  • 少阴伤寒治疗
  • 少阴发热治疗
  • 少阴下利治疗
  1. 附子方剂应用
  • 麻黄附子甘草汤
  • 麻黄附子细辛汤
  • 脉四逆汤
  1. 附子使用注意事项
  • 剂量与服用方法
  • 禁忌症与副作用
  • 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
  1. 附子研究进展
  • 现代研究方法
  • 附子药理作用机制
  • 临床应用案例分析
  1. 附子文化意义
  • 历史文献记载
  • 民间传说与信仰
  • 附子在艺术中表现
  1. 附子未来展望
  • 新药开发潜力
  • 传统知识保护与传承
  • 国际化发展策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