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
赤黍名门、糜,白黍中芑,黑黍中季节距,一稃二米名痞。
气味
黍米:甘、温、无毒。久食令人多热烦。
丹黍米:甘、微寒、无毒。
黍茎和根:辛、热、有小毒。
主治
黍米:烧灰和油涂跌打伤,能止痛,不作瘢;嚼浓汁,涂小儿鹅口疮,有效。
丹黍米:止咳嗽,退热,亦治泄痢鳖瘕。
黍茎和根:利小便,止喘,去浮肿。
诗句
本草纲目·谷部·黍
释名
赤黍名门、糜,白黍中芑,黑黍中季节距,一稃二米名痞。
气味
黍米:甘、温、无毒。久食令人多热烦。
丹黍米:甘、微寒、无毒。
黍茎和根:辛、热、有小毒。
主治
黍米:烧灰和油涂跌打伤,能止痛,不作瘢;嚼浓汁,涂小儿鹅口疮,有效。
丹黍米:止咳嗽,退热,亦治泄痢鳖瘕。
黍茎和根:利小便,止喘,去浮肿。
译文
释名
赤色种子被称为门、糜,白色种子中有“芑”字,黑色种子中有一种名为季节距的植物,一种由两种米组成的作物称为痞。
气味
黍米:味甘、性温且无毒,长期食用会导致身体发热并感到烦躁。
丹黍米:味甜、性微寒且无毒。
黍茎和根:味道辛辣、性热且带有轻微毒性。
主治
黍米的灰可以与油混合涂抹在受伤的部位上,有助于止痛并且不留下疤痕。
丹黍米的浓汁可以用作治疗小儿鹅口疮的药物,效果显著。
黍茎和根:可以促进尿液排出,缓解喘息,并帮助消除浮肿。
赏析
这首诗是中国古代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谷部》的一部分,对黍(即小米)的多种用途进行了详细的描述。首先,它解释了黍的不同颜色名称和它们在古代文化中的意义。接着,诗中列出了黍米的各种气味属性,包括其口感、温度和毒性。然后,诗人提供了黍米在不同部位使用的效果,如治疗跌打损伤、治疗小儿病症等。最后,介绍了黍茎和根的药用价值,如利尿和缓解呼吸问题等。整体上,这首诗为了解中国古代医学知识提供了宝贵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