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

白果、鸭脚子。

气味

(核仁)甘、苦、平、涩、无毒。

主治

寒嗽痰喘。用白果七个煨熟以熟艾作成七丸,每果中放入艾丸一颗,纸包再次煨香,去艾吃下。

哮喘痰嗽。用白果五个、麻黄二钱半、甘草(炙)二钱,加水一杯半,煎至领先成,临星时服。此方名“鸭掌散”。又方:白果二十一个(炒黄),麻黄三钱,苏子二钱,款冬花、法半夏、桑白皮(蜜炙)各二钱,杏仁(去皮尖)、黄芩(微炒)各一钱半,甘草一钱,加水三杯,煎成二杯,随时分作二次服下,不用姜。

咳嗽失声。用白果仁四两,白茯苓、桑白皮各二两,乌豆半升(炒),蜜半斤,一起煮熟,晒干为还想,以乳汁半碗拌湿,九蒸九晒,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三、五十丸,开水送下。极效。

《本草纲目》中的“银杏”条目,详细描述了银杏的药用价值和使用方法

从《本草纲目》对银杏的释名来看,它被命名为白果、鸭脚子,这既体现了其外观特征,也暗示了其药用属性。在气味方面,核仁甘、苦、平、涩、无毒,表明其性质温和,适合长期食用。

关于主治功能,《本草纲目》中提供了详细的药物应用指导。例如,对于寒嗽痰喘,推荐使用七个煨熟的白果,配合熟艾制成丸药服用;哮喘痰嗽则建议使用五个白果与麻黄、甘草等药材配伍煎煮;咳嗽失声时,则推荐使用四两白果仁与多种药材共煮,制成丸剂服用。这些治疗方法不仅显示了《本草纲目》对银杏药用价值的深入挖掘,也反映了古代医学对疾病治疗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本草纲目》还提供了其他相关方剂,如鸭掌散,用于治疗哮喘痰嗽,以及止咳定喘丸,用于治疗小便频数等病症。这些方剂的记载不仅丰富了银杏的应用范围,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本草纲目》中的“银杏”条目,不仅记录了银杏的药用价值和应用方法,还通过丰富的临床案例展示了其在传统中医中的重要地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