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蒸久冷。用羊肉一斤、山药一斤,各煮烂,研如泥,下米煮粥吃。
壮胃健脾。用羊肉三斤,切小,加粱米二升同煮。下五味作粥吃。
身面浮肿。用总人口陆一升,水二斗,煮成一斗,去渣,加入切细的羊肉一斤,煮熟,下熟,下葱、豉、五味调和吃下。
损佃青肿。用新羊肉切片贴上。
妇女无乳。用羊肉六两、獐肉八两、鼠肉五两,同煮汤吃。
羊脂:
下痢腹痛。用羊脂、阿胶、蜡各二两,黍为二程式,煮粥吃下。
汗出不止。用温酒频化牛羊脂服下。
虚劳口干。用羊脂如鸡蛋大一块、酒半升、枣七枚,一起泡七天后取食,立愈。又方:用羊脂如鸡蛋大一块,放半斤醋中一宿,绞汁含中中。
产后虚弱。用羊脂二斤、生地黄汁一斗、姜汁五升,白蜜三升,合煎如饴。每服一杯,温酒送下。一天服三次。
《本草纲目》·兽部·羊
1. 羊肉
- 功效:羊肉性温,味甘、苦,具有大热之性。在中医理论中,羊肉被认为可以补虚劳,益肾气,暖中焦,适合用于治疗寒冷引起的疾病。
- 应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羊肉可用于治疗因寒冷引起的各种症状,如骨蒸久冷等病症。此外,羊肉还被用来增强胃的消化功能,适用于脾胃虚弱的人群。
2. 羊脂
- 功效:羊脂甘、热,无毒,主要用于治疗下痢腹痛等症状。其性质温和,能够缓解由湿热引起的腹泻和腹痛。
- 应用:羊脂常与阿胶、蜡等药材一同煮粥食用,以增强药效。这种组合被认为对治疗下痢腹痛有显著效果。
3. 羊血
- 功效:羊血咸、平,无毒,主要用于治疗妇女无乳等问题。其性质较为平和,有助于调节女性生理机能。
- 应用:羊血常被用于制作汤剂,帮助解决妇女乳汁分泌不足的问题。这一用法在古代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4. 羊肾
- 功效:羊肾甘、温,无毒,主要用于补肾壮阳。其性质温热,适合用于肾虚阳痿等症状的治疗。
- 应用:羊肾常与当归、黄芪等药材一同煮汤服用,以达到补肾壮阳的效果。这种组合在古代被视为一种有效的壮阳方剂。
5. 羊肝
- 功效:羊肝苦、寒,无毒,主要用于清热解毒。其性质苦寒,有助于清除体内的热毒。
- 应用:羊肝常被用于治疗疮疡肿毒等病症,通过清热解毒的作用来缓解症状。这一用途在古代医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6. 羊胆
- 功效:羊胆苦、寒,无毒,主要用于清热解毒。其性质苦寒,有助于清除体内的热毒。
- 应用:羊胆常被用于治疗疮疡肿毒等病症,通过清热解毒的作用来缓解症状。这一用途在古代医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7. 羊胃(羊肚)
- 功效:羊胃甘、温,无毒,主要用于补益脾胃。其性质温和,有助于改善脾胃虚弱的症状。
- 应用:羊胃常被用于制作汤剂,以增强脾胃的消化功能。这种用法在古代被视为一种有效的补益方剂。
8. 羊角(青羊角)
- 功效:羊角咸、温,无毒,主要用于祛风散寒。其性质温热,有助于驱散体内的风寒。
- 应用:青羊角常被用于治疗风寒感冒等症状,通过祛风散寒的作用来缓解症状。这一用途在古代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9. 脊骨
- 功效:脊骨甘、热,无毒,主要用于强筋骨。其性质温热,有助于增强身体的骨骼力量。
- 应用:脊骨常被用于制作汤剂,以增强骨骼的强度和健康。这种用法在古代被视为一种有效的强筋骨方剂。
10. 胫骨
- 功效:胫骨甘、温,无毒,主要用于补益肝肾。其性质温和,有助于改善肝肾虚弱的症状。
- 应用:胫骨常被用于制作汤剂,以增强肝肾的营养和健康。这种用法在古代被视为一种有效的补益方剂。
《本草纲目》中的“兽部·羊”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药用信息,还反映了古代医学对于动物资源的利用和认识。通过对羊肉、羊脂、羊血等不同部位的详细描述和应用,可以看出古人在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医疗实践时的精细和科学态度。这些记载不仅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也提醒我们在面对现代生活压力时,应如何合理利用自然界的资源,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