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得琅玕三百个,当窗飞翠不曾乾。
润浮石榻常疑雨,清逼田衣故作寒。
开径何烦童子扫,敲门只许故人看。
若为消得南州热,借我吹笙坐碧坛。

诗句输出:

种得琅玕三百个,当窗飞翠不曾乾。

译文输出:

在窗前种植了三百颗美丽的琅玕树,它们在窗下绽放出绚丽的翠色,却依然保持着清新。

注释:

琅玕:一种美玉,这里指树木。

飞翠:形容树叶繁盛,翠色欲滴。

译文输出:

石榻上的湿润让人常担心会有雨水,清凉的感觉让人误以为是寒冷。

注释:

润浮石榻:湿润的石头地面。

疑雨:怀疑有雨。

清逼:清凉逼人。

田衣:指农民的衣服,此处用来比喻天气的凉爽。故作寒:故意表现出寒冷。

译文输出:

不需要打扫小径,因为只允许老朋友来观看。

注释:

开径:打开小路。

童子:这里指年轻力壮的人。

只许:只允许。故人:老友。

若为消得南州热:为什么要消除南方炎热的天气?南州:指南方地区。

若为:为什么。

消得:消除。

借我:让我借用。

吹笙:吹奏笙。坐碧坛:坐在绿色的台子上。碧坛:绿色的地方,可能是一个亭或者台子。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夏日的园林景象,诗中的“琅玕”指的是树木,诗人通过描写琅玕树的美丽和清凉感,展现了夏天的舒适与美好。同时,诗中的“润浮石榻常疑雨,清逼田衣故作寒”等句子,运用了生动的拟人和比喻手法,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诗的最后一句“若为消得南州热,借我吹笙坐碧坛”,则表达了诗人想要逃离南方炎热天气的愿望,以及希望借助自然之美来舒缓炎热的心情。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夏日园林的宁静与美丽,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