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岸平川驾小航,秋云堆里出重冈。
遥看天影苍茫处,一带孤城倚夕阳。
【注释】
望丹阳:远眺丹阳。丹阳,地名,今属江苏。
曲岸平川驾小航:曲岸平川,指曲折的河道和平坦的原野上。小航,小船。
秋云堆里出重冈:在秋天的云层里露出重重山岗。
苍茫处:远处,模糊不清的地方。
孤城倚夕阳:一座孤零零的城池,傍依着落日的余晖。
【赏析】
此诗写诗人遥望故乡丹阳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描写了丹阳一带水乡河网纵横交错、曲岸平川的景色,第二句点出了时间——秋季,并写了天气——阴云密布,暗示了时值黄昏时分。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苍莽空阔、朦胧迷离的远景图,使读者仿佛看到一个遥远的、苍茫的山岗,在天影中隐约可见,而一座孤零的城池则在夕阳余晖下显得格外凄清。全诗以景起结,情景交融,意境浑成。
“曲岸平川”四字,勾勒出江南水乡特有的风景。“曲岸”,是说河流曲折回环,两岸多有堤岸;“平川”,则是指原野开阔,地势平坦,无高山峻岭阻隔。这两句话,把丹阳一带的自然风光描述得淋漓尽致,为后文的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驾小航”、“出重冈”,写出了船在河上悠然前行的情景,也写出了江面波光粼粼的景象。“秋云”二字,既点明了季节,又渲染了气氛。秋云低垂,遮住了天空,也遮住了视线,使人看不到更远处的东西,从而产生了一种苍茫之感。然而,这种“苍茫”,并不是虚无缥缈,而是通过“出重冈”这一动作表现出来的。船行至重冈之上,视野开阔,才真正看到了秋云的堆积和山峰的重叠,才真正感受到了那种苍茫的感觉。
“遥看天影苍茫处”,这句紧承“出重冈”而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远望时所看到的自然景色。他站在舟中,仰望天际,只见层层叠叠的山峦在秋云的掩映下若隐若现,那苍茫的景色,仿佛在天地之间展开来,令人心旷神怡。
“一带孤城”,是说眼前出现了一座孤零零的城池。这一句虽然只是用了一个“带”字和一个“孤”字来形容城池的位置和形态,但已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印象。它不仅表明了诗人正在注视这座城池,而且似乎还暗示了这座城池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它所处的时代背景。因为古代城池往往位于交通要道或重要地区,所以这里的城可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城池,而是某种具有特殊意义的建筑。同时,由于“孤”字的使用,也让人联想到了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的命运,如屈原就曾在《离骚》中感叹自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此外,由于“孤”字的使用,还给人一种孤独、寂寞的感觉,这与前面提到的“重冈”和“苍茫”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一种深沉、凝重的氛围。
“倚夕阳”三字,更是将诗人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里的“倚”,既可以理解为城墙本身因地形高低不同而形成的倾斜状态,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在观察这座城池时产生的联想。而“夕阳”二字,则既点明了时间——傍晚时分,又为整首诗营造了一种温暖、宁静的气氛。在夕阳的映照下,那座孤零零的城池显得更加凄凉、悲壮,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和人事的变迁。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含蓄。作者通过对丹阳水乡的描绘和对孤城晚照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以及对人生沧桑的感慨。诗中的景物形象生动,富有层次感和空间感。尤其是“出重冈”、“倚夕阳”等动词的使用,使得画面更加立体化和动态化,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诗中的用典也恰到好处地烘托了主题,使整首诗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强烈的现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