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人不识燕山雪,接得瑶花掌上看。
不是烧丹句漏令,如何禁得许多寒。
寄何尹 其一
越人不识燕山雪,接得瑶花掌上看。
不是烧丹句漏令,如何禁得许多寒。
注释:
- 越人不识燕山雪:越人指的是古代南方的人,他们通常生活在温暖湿润的地区,对于北方的寒冷天气和雪地可能不太熟悉。
- 接得瑶花掌上看:瑶花指的是珍贵的花卉,掌上看则是指用手捧在手上观看。这里的“接得”可能意味着这些珍贵的花卉被精心呵护或保存得很好,以至于人们可以用手捧在手上欣赏它们的美丽。
- 不是烧丹句漏令:烧丹是指炼丹术的一种,句漏则是古代的一种计时方法。这里可能表示这些珍贵的花卉并非来自炼丹术的制作过程,也不是通过句漏计时方法获得的。
- 如何禁得许多寒:禁得表示能够承受或者能够抵抗的意思。这里的“许多寒”可能指的是这些珍贵的花卉需要经受住寒冷环境的挑战才能生存下来。
赏析:
这首诗是元代胡奎的作品《寄何尹》中的第一章。全诗共三句,每句七个字,采用五言律诗的形式进行创作。首句“越人不识燕山雪”,以越人对燕山雪的陌生为切入点,引出了第二句“接得瑶花掌上看”。这里的“接得”可以理解为珍惜、珍惜之意,瑶花即指珍贵的花卉,而掌上看则是指用手捧在手上欣赏。
第三句“不是烧丹句漏令”,进一步强调了这些珍贵花卉并非来自炼丹术的制作过程,也不是通过句漏计时方法获得的。句中“不是烧丹”与“句漏令”相对应,都是古代计时的方法,但这里却用来强调这些珍贵花卉的独特之处。
最后一句“如何禁得许多寒”,则表达了对这些珍贵花卉所承受的寒冷挑战的担忧和感叹。这里的“许多寒”是对前面的“燕山雪”和“手捧”的进一步描绘,暗示着那些珍贵花卉需要经受住严寒的考验才能存活下来。
整首诗通过对越人对燕山雪的陌生以及珍贵花卉的赞美,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珍稀之物的珍视之心。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炼丹和计时方法的重视程度及其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