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将军,乃是留侯之子孙,妙年壮气凌青云。
而翁奋迹龙虎卫,从戎万里天南去。
将军世禄袭奇勋,分镇夫差射潮处。
身骑骏马白雪毛,手提三尺昆吾刀。
天吴海若不敢动,冯夷伐鼓回秋涛。
海昌城头鸣夜柝,海阊门是将军作。
我识平生一片心,露写金盘冰出壑。
昨日城门开,将军跃马来。
今言出门去,驾言上天台。
天台山高四万八千丈,明月挂在琼台上。
回光还照海昌城,夜夜东西两相望。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作品,描述了送别张文胜将军的情景。

首句“送百户张文胜之台州时营造城门”交代了诗歌的背景:送别张文胜将军前往台州,同时提到了他在建造城门时所展现出的技艺和才华。这里的“百户”是指官名,“台州”是地名,“时营造城门”指的是当时在建造城门的过程中。

第二句“张将军,乃是留侯之子孙,妙年壮气凌青云”表达了对张文胜将军的赞美。这里用“留侯之子孙”来称呼张文胜,表示对他的尊重。同时,“妙年壮气凌青云”形容他年轻有为,气势如虹,仿佛凌驾于云端之上。

第三句到第七句描绘了张文胜将军的英勇形象和他在战场上所展现的威猛力量。其中,“而翁奋迹龙虎卫,从戎万里天南去”描述了张文胜将军在龙虎卫中奋发图强,勇往直前,奔赴天南战场。接着,“将军世禄袭奇勋,分镇夫差射潮处”表明张文胜将军世代相传的荣誉和战功,他被分封到夫差射潮的地方,象征着他的荣耀和责任。最后两句“身骑骏马白雪毛,手提三尺昆吾刀”则是形容他骑着雪白的骏马,手持三尺长的昆吾刀,威风凛凛地出现在战场上。

第八句“天吴海若不敢动,冯夷伐鼓回秋涛”则是通过神话传说来描绘张文胜将军的威武。这里以天吴海若和冯夷为象征,表示他们都不敢轻易挑战张文胜将军,只能乖乖退避三舍。而“回秋涛”则形象地描绘了海浪被驱散的景象。

第九句“海昌城头鸣夜柝,海阊门是将军作”则是以夜晚的城门为背景,强调了张文胜将军在台州的重要地位。这里的“海昌城头”指的是台州城,“海阊门”是台州的一处著名景观。通过描述城门的夜晚景象,进一步突出了张文胜将军的影响力。

第十句“我识平生一片心,露写金盘冰出壑”则是表达了诗人对张文胜将军的感激之情。这里的“平生一片心”指的是诗人对张文胜将军的深厚情谊,“露写金盘冰出壑”则是形容诗人用心记录下与张文胜将军交往的美好时光。

第十一句“昨日城门开,将军跃马来。今言出门去,驾言上天台”则描绘了送别张文胜将军的场景。这里的“昨日城门开”指的是诗人前一天与张文胜将军告别时的情景,而“今言出门去”则表示今天再次见到张文胜将军离开的情景。通过对比昨天与今天的情境,更加突出了送别时的不舍与感慨。

第十二句“天台山高四万八千丈,明月挂在琼台上”则是以天台山为背景,展现了其壮丽的自然风光。这里的“天台山高四万八千丈”形容天台山的高耸入云,而“明月挂在琼台上”则是以月亮为比喻,描绘了天台山上月光皎洁的景象。

第十三句“回光还照海昌城,夜夜东西两相望”则是以月光为线索,表达了诗人对张文胜将军的祝福与期待。这里的“回光还照海昌城”意味着月光照亮了台州城,寓意着张文胜将军的名声将永远照耀台州;而“夜夜东西两相望”则表达了诗人与张文胜将军之间的思念之情,无论何时何地都希望他平安归来。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张文胜将军的形象描绘和送别场景的再现,展现了诗人对这位英雄的敬仰之情。全诗语言生动形象,充满了豪放之气,同时也蕴含着深沉的情感。通过对张文胜将军的赞美和送别的深情,表达了诗人对英勇、忠诚、友情和友谊的珍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