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榭崔嵬入望雄,凭陵应识使君功。
城连画阁摇丹壁,岸绕层冈锁玉虹。
芳草长烟吴地接,蒹葭乱水越溪通。
晴郊拥碧畦如砥,倒影浮光蜃作宫。
灯火千家喧夜月,渔歌几处弄春风。
扁舟客到青尊合,彩笔诗成白雪同。
此日亭皋开水北,从来丘壑擅江东。
汀痕绿尽年年柳,尽在丝丝化雨中。

【注释】

崔嵬:高峻的样子。

使君:古代地方长官的别称。

画阁:指楼阁。

蒹葭:芦苇。

蜃作宫:海市蜃楼,幻景。

亭皋:水边平地。

汀痕:水中沙洲留下的痕迹。

彩笔:彩色毛笔,指诗人的才情。

白雪:指《登科后》诗,李白有《白下门送裴侍御》诗。

丘壑:山野。

化雨:春雨。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刘公台在苏州西南郊,章邑侯即章子厚,唐时为苏州刺史,故有“章邑侯”。

首联写刘公台高耸入云,凭陵远眺,应能识出其主人使君之功业。“凭陵”二字,既写出了台榭的高峻,又暗寓诗人自视之高。“应”,就是“能够”的意思。这两句是说,凭此台榭,放眼望去,可以望见远处的吴越之地;而登上此台,也足以显出使君功业之高超。

颔联从侧面写台榭之壮丽。它耸立于城上,犹如丹墙朱壁;环绕江岸,宛如玉虹缠绕。“连”和“绕”两字,把画阁、城、江岸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台榭之雄伟与壮丽。“摇”,指风吹动。

颈联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风光图:江边的绿草长得很茂盛,远处的烟雾同它相接,岸边的芦苇丛中乱流的河水与江面相连。这四句诗,写得非常优美,富有诗意。“芳草”、“烟”、“吴地”、“蒹葭”、“越溪”,五个词组,依次点染着五幅画面:第一幅是江南水乡的芳草地;第二幅是以烟笼罩着的吴地;第三幅是江边生长着芦花的蒹葭树丛;第四幅是以江水为线索,画出越溪的水道;第五幅则是晴空下的青翠的田野。这五幅画面,都是江南水乡的典型景色:茂密的芳草、迷蒙的烟云、碧绿的蒹葭、蜿蜒的江流、青翠的田野;它们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这些景物,又是江南水乡特有的:芳草、烟雾、蒹葭、江水、田野;它们相互映衬,相互烘托,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

尾联写月夜渔歌。月夜下,灯火万盏,人声喧哗。渔夫们驾舟而来,载酒而行,歌声阵阵,随风传来:“扁舟客到青尊合,彩笔诗成白雪同。”这两句诗,以“客”字领起,先写客人来到此地,饮酒作乐;再写诗人乘兴赋诗,文思如泉涌而出,与白雪一般洁白。“彩笔”是比喻,用来形容诗人的才华。这两句诗,既是对客人的赞美,又是对自己才华的自豪,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喜悦和豪放的胸怀。

通过写刘公台的壮丽景色和美丽风情,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全诗构思巧妙,语言流畅,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