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一马化龙游,却惜河山半壁收。
肆志强臣频耀武,清谈名士仗宣猷。
立排异地迁都议,静镇新亭入室矛。
晋代千秋踪迹邈,乌衣门巷到今留。
秣陵怀古二首 其一
长江一马化龙游,却惜河山半壁收。
肆志强臣频耀武,清谈名士仗宣猷。
立排异地迁都议,静镇新亭入室矛。
晋代千秋踪迹邈,乌衣门巷到今留。
译文:
长江水马般奔腾,化作一条龙在水面上游弋,令人惋惜的是那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壮丽山河只占据了半个边陲之地。那些志向高远的官员频频展示他们强大的武力,而那些善于辩论的人则宣扬着他们的智慧和策略。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景物描绘和丰富的历史背景,展示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个人抱负的思考。首句“长江一马化龙游”运用了比喻手法,将长江比作一匹骏马,形象地表达了长江的磅礴气势和奔流不息的生命力。同时,也隐含着对国家统一和繁荣的美好期望。次句“却惜河山半壁收”,表达了对国土分割的遗憾之情,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分裂的痛心疾首。接下来两句“肆志强臣频耀武,清谈名士仗宣猷”,展现了当时社会中两种截然不同的力量:一方面有志于强盛国家的英勇之士;另一方面则是擅长言辞、追求名声的学者们。这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复杂性,既有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也有对个体才华的认可。
诗中还包含了对历史的回望和对未来的展望。如第三句“立排异地迁都议”,表现了人们对政治变革和国家统一的渴望。最后两句“晋代千秋踪迹邈,乌衣门巷到今留”,则是对过去辉煌时代的回顾和致敬,同时也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仍能继承和发扬光大传统文化的期待。这种历史与现实的交融,既体现了诗人的历史责任感,也展示了他对文化传承的深刻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更富有哲理性和审美价值。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事件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对文化传承的执着追求。这不仅是对过去的纪念,也是对未来的承诺,展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明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以及诗人个人的情感世界和社会责任感。这首诗不仅是明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人心态和时代精神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