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宝心肝实可嗟,刺闺遗法变骄奢。
艳歌玉树凭江总,琦阁珠帘贮丽华。
桃叶山前惊敌渡,胭脂井里避军哗。
不知都水高台畔,曾否回头悼故家。

【注释】

秣陵:古代地名,秦置县,治所在建康(今南京市)。这里指南京。叔宝:南朝陈后主的字。后主在陈朝灭亡后投降隋朝,入长安被处死。心肝:比喻忠臣。嗟:感叹语词。刺闺遗法:指后主的亡国。骄奢:奢侈淫逸。玉树:指后主的宠姬张丽华(字含香),人称“玉树后主”。艳歌:指张丽华所唱的《玉树后庭花》。琦阁:指后主的宫殿楼阁。珠帘:指后主后宫中用珍珠串成的帘子。丽华:即张丽华。桃叶山:地名。据传说,晋王献之妻苏惠曾于桃叶山为邻居。惊敌渡:指隋军渡江进犯金陵。胭脂井:据《南史·后主本纪》载,张丽华曾自缢于胭脂井。避军哗:指隋军攻陷金陵时张丽华被杀。都水:官署名,掌管全国水利灌溉等事。高台:指宫苑中的台观。悼故家:指对亡国之君表示哀悼。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当时,作者任夔州刺史。诗中以陈后主为例,慨叹晚唐王朝的覆灭。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张丽华、后主的奢侈和亡国之痛;后两句则抒发诗人对晚唐统治者的不满和惋惜之情。

首联说,陈叔宝的心肝实可嗟,他的亡国是因他刺破闺门而变骄奢的缘故。“嗟”字是感慨语,含有无限惋惜之意。“叔宝”是陈后主的字。后主降隋,入长安被诛,其情状可想而知了。“心肝”二字,既是对后主的讥讽,也是对他亡国原因的揭示。后主奢侈荒淫,不思振作,终致国破身亡。

颔联说,张丽华的艳歌玉树凭江总,琦阁珠帘贮丽华。“玉树”是指陈后主宠妃张丽华,字含香。“艳歌”即指她的歌声。“绮阁”(华丽的楼阁)是形容她居处的富丽堂皇。“珠帘”即用珍珠串制的门帘子。“丽华”即指张丽华,字含香。“琦阁”“珠帘”都是形容她居处的豪华富丽。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张丽华的歌舞声传遍了整个宫廷,她的歌声如同玉树临风一般动人;她居住的宫殿楼阁也像珠帘一样绚丽夺目。然而,这一切都是短暂的,最终都成为过眼云烟,随风飘逝。

颈联说,桃花潭边惊敌渡,胭脂井里避军哗。“桃花潭”在今安徽当涂西北,“胭脂井”即今南京雨花台下的一口古井。“惊敌渡”是说敌军渡过长江进犯金陵。“避军哗”是说在金陵城中听到隋军的号令,人们感到惊恐不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当敌军渡过长江进犯金陵时,张丽华在桃花潭边惊慌失措地逃避敌人;而在胭脂井里,她却因为隋军的到来而感到恐慌不安。

尾联说,不知都水高台畔,曾否回头悼故家。“都水”是官署名,主管全国水利灌溉等事务。“高台”指的是宫苑中的台观。“回”,指回顾,回想之意。“曾否回头悼故家”是说,不知道当年那位都水长官是否曾经在宫苑的高台上回忆起自己的故家旧宅?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不知道那位都水长官是否曾经回忆起自己的故家旧宅,是否曾经怀念过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故家旧宅。

这首诗通过描写张丽华的美貌和才艺以及她的悲惨遭遇,表达了诗人对于晚唐政权腐败无能以及国家危难的忧虑和感慨。同时,通过对张丽华的悲剧命运的描绘,也暗示了诗人自己对于人生无常、盛衰兴替的感慨和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