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尉台前起朔风,节旄空尽路西东。
不知别泪谁先落,同在河梁夕照中。
【注释】
都尉台:指汉末曹操手下的将领张辽,官至左将军,封都尉。朔风:即北风,古人认为北方风代表冬天,故用“朔风”来表示岁末冬日。节旄空尽:即指张辽在建安二十四年(219)被曹操所杀。
别泪谁先落:离别时流下的眼泪,不知是谁最先落下。
同在河梁夕照中:即指张辽和曹操在河梁上相别时的情景。河梁:指黄河渡口。夕照:黄昏时分的阳光。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借题发挥,抒发了诗人对于曹操杀张辽一事的感慨。
诗的前两句写张辽为曹操所杀的悲壮场面。起笔点出季节和环境,以“朔风”二字写出岁末冬日的寒冷。“节旄空尽”,是说张辽战功卓著,但终因功高震主而被曹操所杀。“路西东”三字写出了曹操对张辽的忌惮,也暗示了张辽的命运多舛。“不知别泪谁先落”,诗人借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表达了对张辽的同情和哀悼之情。
后两句写张辽和曹操在河梁上相别的凄惨情景。“河梁”一词出自《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离别”。在这里,它既指实际的黄河渡口,又暗喻人生道路上的别离和重逢。“夕照中”,既表明时间,又烘托出凄凉的氛围。“同在”二字,既写出了两位英雄的惺惺相惜之情,又暗含着他们的悲剧性结局。“谁先落”三字,既是疑问也是感叹,流露出诗人对张辽命运的惋惜和对曹操的不满。
全诗通过咏史抒怀,表达了诗人对于张辽、曹操等人的深切同情和哀悼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诗人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将历史事件和个人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得诗歌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同时,诗人还运用了典故和象征等手法,使得整首诗既有历史感,又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