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天左袒不须疑,误溺偏安失事机。
天运未移宗社在,御衣曾付阁门归。
书生先叩胡儿马,奸相终衔岳字旗。
千百年来冤恨在,雨中松柏尚歔欷。
【注释】
谒武穆墓二首其一:谒,拜祭。武穆,岳飞的字。“敷天左袒”,指天下人皆为岳飞的冤魂而披发左袒;“不须疑”,不要疑虑,即不必多虑。“误溺偏安失事机,”意谓岳飞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害,导致南宋王朝偏安江左,丧失收复中原的大好时机。“天运未移宗社在”,意为国家命运并未改变,国家大义永垂不朽。“御衣”指岳飞被害后,他的衣冠冢(衣冠冢是古代皇帝、大臣死后所葬之地,衣冠即指他们的衣冠)被毁,其衣物不知去向。“曾付阁门归”,指岳飞的衣冠冢被毁后,其衣物曾经被送至内府(皇宫内库)收藏。“书生”,指那些读书人,也泛指士大夫阶层。“胡儿马”,意谓那些投降派。“奸相”,指秦桧,当时他正担任宰相。“岳字旗”,指岳飞的遗像。“千百年来冤恨在”,意谓岳飞被杀,已经过去了千百年,但人们对他的冤屈怨恨之情仍然存在。
雨中松柏尚歔欷:“歔欷”,抽噎声。“松柏”指岳飞墓前的松树与柏树,这里用来形容忠烈祠前的景象。“歔欷”一词在这里形容的是人们对于岳飞忠烈祠前松柏的悲愤情感。
【赏析】
此诗是一首悼念抗金名将岳飞的挽诗。诗中既颂扬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业绩,又表达了对他被害的沉痛哀悼,同时对投降派进行斥责,对奸臣秦桧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全诗情调慷慨悲壮,语言刚健有力,充分表现了岳飞的崇高气节和他忠诚报国的壮志豪情。
首联写岳飞抗敌有功,却被陷害致死,令人痛惜。诗人认为岳飞无罪蒙冤而死,使南宋偏安江南,失去了统一全国的机会,这是最大的失算。颔联写岳飞被害后,其衣冠冢被毁,其遗骨不知去向,而秦桧等人仍逍遥法外,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悲剧。颈联指出,岳飞之死并非偶然,而是投降派的阴谋造成的。尾联写人们对岳飞之死的悲痛,对投降派和秦桧的憎恨,以及忠烈祠中松柏的悲鸣,都表达了人们对岳飞忠魂的怀念和对奸臣的谴责。整首诗以议论为主,夹杂着叙事和抒情,感情强烈,风格雄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