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尽道把麾难,南北端公亦战鞍。
名与世存身可死,恨同天大父无官。
孤坟一任樵夫识,遗事今归野史刊。
无限青山临剑水,更闻衮衮豸为冠。

【注释】

把麾:指手握帅印。端公:官名,唐宋时为节度使的别称。战鞍:指战场。

名与世存身可死,恨同天大父无官:名声在世间可以保持而身首分离,遗憾的是和天大的祖先一样没有官位。

孤坟一任樵夫识,遗事今归野史刊:死后的坟墓任凭樵夫辨认,生前的事迹现在被编入野史。

无限青山临剑水,更闻衮衮豸为冠:无数座青山紧靠着剑门关的河水,又听说朝廷官员头戴“豸”字冠章。

【赏析】

《毛太守挽诗》,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以“人人尽道把麾难”,点明主题,指出了手握帅印的艰难。“南北端公亦战鞍”,写节度使们的征战生活。“名与世存身可死,恨同天大父无官”,表达了作者对节度使们功业的赞颂,对无官者的惋惜。“孤坟一任樵夫识,遗事今归野史刊”,写节度使的墓地,也暗喻节度使们的功业将随野史流传。最后一句“无限青山临剑水,更闻衮衮豸为冠”,写蜀中山川景色,也暗示了节度使们将永垂不朽。全诗结构严密、脉络清晰、语言简练、富有音韵美,是一首优秀的诗歌。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时期写的。当时他任严武的参谋(参谋军事),严武是西川节度使。杜甫在成都时写下了这首七律来悼念他的朋友、严武的儿子严砺,也就是后来的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的伯父。

这首诗的前四句主要写严武父子的功业,后四句主要写严武父子去世后的哀伤。前四句先从两个方面着笔。第一句说世人都说做节度使很不容易。第二句说严武父子都曾当节度使,他们身经百战,驰骋疆场,立下赫赫战功。第三句用反诘的语气表示惋惜之情。第四句用夸张的说法写出严武父子的功勋卓著。后四句先从两个方面着笔。第一句说严武儿子去世后,他的坟墓无人识辨,说明严武父子已名垂后世。第二句说严武之子的事迹已不为人所知,只有野史记载。第三句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山色,既写出了山势的险峻,也写出了严武儿子一生的坎坷。最后一句写严武之子去世后,人们听到的都是谈论褒扬他的言语,可见他的声威之大。

此诗前四句主要从两方面着笔:一是赞扬严武父子的功业;二是感叹他们的去世。后四句则着重写严武儿子的坟墓无人识辨,其事迹已不为人所知,只留野史载之等情事。

前四句先从两方面着笔。第一句说世人都说做节度使很不容易。第二句说严武父子都曾当节度使,他们身经百战,驰骋疆场,立下赫赫战功。第三句用反诘的语气表示惋惜之情。第四句用夸张的说法写出严武父子的功勋卓著。后四句先从两个方面着笔。第一句说严武儿子去世后,他的坟墓无人识辨,说明严武父子已名垂后世。第二句说严武之子的事迹已不为人所知,只有野史记载。第三句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山色,既写出了山势的险峻,也写出了严武儿子一生的坎坷。最后一句写严武之子去世后,人们听到的都是谈论褒扬他的言语,可见他的声威之大。

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除起首两句外,都是七言,押平仄韵。

首联“把麾难”是说手握帅印不易。颔联上承首联,写手握帅印的人要战鞍杀敌,建树功名,但因功高遭忌,所以有“恨同天大父无官”的叹息。颈联由“名”及“迹”,“孤坟”“野史”相映衬,写严武死后,他的坟墓无人识辨,他的事迹已不为人所知,只有野史记载了。尾联用比兴手法,借写青山临剑水的壮阔景象,抒发了对严武儿子的无限怀念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