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
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注释】

登报国寺阁:登上报恩寺的阁楼。报国寺,位于今南京市鸡笼山南麓。阁:建筑在高处的房屋。

毗庐:梵语Buddha的音译。指佛塔。

京华:京城,泛指南都(今河南开封)。

参差:高低错落、参差不齐。

遮:遮蔽。

雨雪:下雪。

高城:高大的城墙。

催:催促。

岁暮:一年的末尾或年终。

音书:书信消息,也指音乐与文字。

故国:故乡,这里指沦陷区。

涯:边际。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于宋孝宗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春,由金陵赴建康(即南京,当时称建康),登金陵名胜报恩寺阁而作,时在初春。诗中抒发了诗人对沦陷区的无限眷恋之情。

首联写登楼远眺所见。“毗庐”指报恩寺,因有毗卢阁而得名。报恩寺是金陵四大寺院之一,始建于南朝刘宋时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最早建立的中国佛教寺庙之一。诗人站在毗卢阁上,放眼远眺,只见京城的高楼大厦参差起伏,被云雾遮掩得朦朦胧胧,一片迷茫。这两句描写了报恩寺周围景色的壮阔和神秘,为下面的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联写京城在雨雪中景象以及诗人的感受。“雨雪”是天气现象,也是诗歌常用的意象之一。在这首诗中,它不仅指自然景观,更暗寓着诗人对沦陷区的思念。“高城催岁暮”,诗人想象京城的高墙之上,雪花飘洒,仿佛在催促着岁月的流逝。“音书故国渺天涯”,诗人遥想故国,却只见音信渺茫地消失在遥远的天涯之外。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沦陷区人民的思念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三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深化主题。诗人将目光投向远方,想象沦陷区的人民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过着艰辛的生活,他们渴望得到援助和温暖。这两句诗通过描绘沦陷区的艰苦生活环境,进一步凸显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最后一句点明了主题。诗人在登楼远眺之际,不禁想起了自己的故乡和亲人。他深深地思念着家乡的美好时光,也想念着那些遭受苦难的人们。这种思念之情,如同大海一样深沉而广阔。整首诗通过对登楼远眺所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和沦陷区的深深思念之情。同时,它也体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和文化素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