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然郭东山,百丈萦青碧。
石门忽中断,窈窕开仙宅。
遥窥日月深,却转烟雾隔。
中天屹楼居,星斗挂几席。
芳岩眩绮绣,丛巘围苍壁。
山鬼不避人,惊猿啸窥客。
披榛上孤亭,奇观壮心魄。
穷崖倚天悬,瀑水半空射。
高流横杂佩,直下垂疋帛。
分作四山喧,散为千顷泽。
初冬天未寒,晨曦映岚赫。
重来意弥眷,独往任所适。
信美惬心期,胡为老行役。
终然脱尘网,高举凌风翮。
【注释】
郭东:指石门山在东面。郭,外城。苍然:苍翠的样子。郭东山:即指石门山。百丈:形容山高。萦青碧:环绕着青绿色。石门:石门关,古关隘名。窈窕:深幽曲折的样子。仙宅:神仙居住的地方。遥:远视,仰视。日月:指石门关的险峻。却转:反而转过(视线)。烟雾:迷蒙的云雾。中天:半空之中。屹:站立,直立。楼居:像楼阁一样高耸的山峰。星斗:星星。几席:筵席,席位。芳岩:香花丛生的岩石。眩:迷惑,吸引。绮绣:美丽的丝织品。绮,有花纹的丝织物。丛巘:连绵不断的山崖。山鬼:指山中的神怪。不避:不回避。猿啸:猿猴长啸。披榛:穿行于丛林之中。孤亭:单独的亭子。奇观:奇妙的景象或事物。壮心魄:使人心潮澎湃。穷崖:陡峭的山崖。倚天悬:高挂于天际。瀑水:瀑布。半空射:从半空中泻落下来。杂佩:五彩缤纷的美玉。直垂:直垂下来。疋帛:一匹布帛。分作四山喧:四座山峰之间传来阵阵响声。分作,分别。四山,指四座山峰。万顷泽:广阔的原野。初冬天未寒,晨曦映岚赫:初冬的早晨阳光照射在山间,形成一片红光。
【译文】
石门山屹立在东面,高百丈,环绕着青绿色的山峦。石门山忽然中断,深处有一座神仙居住的洞府。远远望去,日月的光辉深藏其中,反而被烟雾遮蔽。半空中有座高楼矗立,星星和银河悬挂其上。香花丛生的岩石令人眼花缭乱,连绵不断的山崖包围着青白色的山壁。山中的神怪从不躲避人,惊起的猿猴长啸着窥视过往的客人。穿过丛林到那座孤立的亭子,那奇特的景象令人心潮澎湃。峭壁上挂着瀑布,从半空中泻落下来,五彩缤纷的美玉直垂下来,如同一匹匹布帛。四处是山峦的喧嚣声,漫延成一望无际的原野。初冬的早晨阳光照耀在山间,形成一片红光。我重来时更加珍惜这种美好,独自一人去探索,任由自己随心所欲地行动。信美惬心期:真美让人心情舒畅满足。胡为老行役:为什么要长途跋涉?终然脱尘网:终究摆脱了世俗的束缚。高举凌风翮:振翅高飞,凌风而行。
【赏析】
《再游石门洞》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以优美的文字描写了石门山的美丽景色,以及游览时的所感所想,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首联“苍然郭东山,百丈萦青碧。”写山色之美,山势之高,形象地描绘出石门山雄伟挺拔的气势。“石门”指石门关,是古代著名的交通要塞,位于今天的陕西省黄陵县城南,是连接秦、晋的重要通道。诗人用“郭东”二字点出了位置,同时通过“苍然”、“百丈”、“萦青碧”等词语,生动地勾勒出了石门山的雄奇壮阔,使人仿佛置身于其内,感受到了山之巍峨、林之茂密、水之清澈。此句不仅写出了石门山的壮丽风光,也暗示了诗人即将进入的石门关的险要地势,为下文进一步描绘石门关的奇险美景埋下伏笔。
颔联“石门忽中断,窈窕开仙宅。”则转入描写石门关本身的景观。石门关之所以被称为“石门”,正是因为它的地势险要,如一道巨大的门扉横跨在群山之上。而“忽断”二字,更是强调了这一景象的独特性与不可预测性,让人不禁为之惊叹。接下来的“窈窕”一词,则描绘出石门关内部的神秘莫测,仿佛隐藏着无尽的仙家秘境。这两句诗通过对石门关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它独特的自然景观,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颈联“遥窥日月深,却转烟雾隔。”进一步拓展了石门山的景观范围,将目光投向了更远处的山川。诗人通过“遥窥”与“却转”两个动作的描写,形象地表达了他在游览过程中不断变换视角、欣赏不同景观的乐趣与满足感。这里的“日月”与“烟雾”并非实指,而是诗人用以象征石门关的险峻与深邃,同时也寓意着人生道路的曲折多变。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石门山的美丽风光,更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无论面临何种困难和挑战,都要勇往直前、不畏艰险。
尾联“中天屹楼居,星斗挂几席。”则以更为宏大的视角,展现了石门关的整体风貌。诗人通过“中天”一词,将石门关置于天空之上,使其显得更加高大雄伟;而“楼居”“星斗”等词汇,则赋予了石门关更多的神话色彩与传奇色彩。这些描述既展现了石门关的自然景观之美,也体现了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同时,尾联还暗含了诗人对于自由与奔放的生活态度的追求。他不愿被束缚于世俗之中,渴望像鸟儿一样展翅高飞、追逐自由与梦想。这一情感贯穿全诗始终,与开头的“苍然郭东山”相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诗人通过描绘石门关的壮丽风光,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通过描绘自己在石门关中游览的过程与体验,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最后一句“信美惬心期”,则巧妙地将前面的描写与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物抒情之作,更是一篇富有哲理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