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十五二十时,银艾初悬双佩垂。
材能不负将家子,年少成功人所推。
青春照耀黄金铠,出入辕门好丰采。
湘南自昔产英豪,况有雄名播沧海。
海波忽沸神鳌丘,元戎万舸横中流。
霆轰电扫势无敌,遥见将军英武舟。
将军舟,甚英武,牙樯锦缆追风橹。
半夜扬帆奏凯歌,千夫击楫鸣笳鼓。
自从归驻北山边,兹事流传又五年。
绣衣使者文章述,大胜磨崖千仞镌。
【解析】
题刘千户英武舟卷:题,写。刘,指刘禹锡,曾任苏州刺史。千户,即千户侯,汉代的官爵。英武舟,指刘禹锡任淮南节度使时,曾自编诗歌集《子年甲集》,并作序云:“今岁秋,余以微官,出守于外,因自为词百首,谓之《子年甲集》。又自序其意,以为古者有采诗之官,今我虽无职事,而与百王同风,宜得采词之人;又况余所适处,皆古帝王巡狩、猎射之会,故作此百篇。”
译文:
将军十五岁、二十岁时,银佩和玉带初挂双佩垂。
才能不负将军之子,年少成功人所推。
青春照耀黄金铠甲,出入辕门好丰采。
湘南自古以来产英雄豪杰,况且有雄名播扬海中。
海上波涛忽然沸腾,大鳌神山忽隐现。
元戎指挥万船横渡沧海。
雷轰电扫势无敌,遥见将军英武舟。
将军舟非常英武,牙樯锦缆追风橹。
半夜扬帆奏凯歌,千夫击楫鸣笳鼓。
自从归驻北山边,兹事流传又五年。
绣衣使者文章述,大胜磨崖千仞镌。
赏析:
这是一首题赠刘禹锡的《英武舟》诗。这首诗是诗人自撰《子年甲集》后写的序言。刘禹锡于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出任连州刺史,第二年调往夔州任刺史。当时,朝廷命他回京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于是便写了这篇《英武舟》以自慰。诗中的“将军”,就是刘禹锡自己。刘禹锡在诗中回忆了自己年轻时的英俊风采和才华。他写道:“将军十五二十时,银艾初悬双佩垂。”“银”指佩饰中的银质饰品,“艾”指腰佩上的丝绦。这里说的是他在十五岁和二十岁时的英俊形象。接着他又说:“材能不负将家子,年少成功人所推。”意思是说他的才干和品德不负将门子弟的名声,年少时便取得世人的称赞。这两句是诗人对自己早年成就的自谦之语。“青春照耀黄金铠,出入辕门好丰采。”“黄金铠”指镶有金边的战袍或铠甲。“出入辕门”,是古代将军外出作战时的标志。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在年轻的时候,他就穿着金光闪闪的战袍,出入于军营的大门,显得威风凛凛。“湘南自昔产英豪,况有雄名播沧海。”湘南自古以来就有杰出的人才,更何况你的名字已经传扬到大海里了。“海波忽沸神鳌丘,元戎万舸横中流。”“神鳌”,传说中的大龟。“元戎”,主帅。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海上的波涛忽然翻腾起来,大龟一样的巨浪涌起,统帅的军队就像万艘船一样横渡沧海。这两句用神话传说来比喻军队浩大的声势。“霆轰电扫势无敌,遥见将军英武舟。”“霆轰”是闪电般的雷霆,“电扫”是闪电般横扫。这两句的意思是说,闪电般的雷霆和闪电般横扫的电光使敌兵无法抵挡,远远望去就看见你的英武之舟。这是赞扬刘禹锡率领的军队像闪电一样地消灭敌人。“将军舟,甚英武,牙樯锦缆追风橹。”“牙樯”是船上的大桅杆上插的旗帜。“锦缆”是用彩色丝线做成的绳索。“追风橹”,指桨板上装有风车的木制桨架。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你的英武之舟非常英武,大桅杆上的旗帜高高飘扬,船上的彩线制成的绳索随风飘动。还有那装在桨架上的木制风车也随着水波起伏不定。“半夜扬帆奏凯歌,千夫击楫鸣笳鼓。”“半夜”是夜幕降临的时候。“击楫”是划着桨歌唱的意思。“凯歌”,胜利的歌。《旧唐书·刘禹锡传》:“及还镇,大修居第,日游倡馆。”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到了半夜时才扬帆出发,一路上唱着胜利的歌曲,千夫争先地划着桨歌唱。“自从归驻北山边,兹事流传又五年。”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自从回到北山边以后,这件事又传扬了五年。这两句是诗人对刘禹锡的赞美。“绣衣使者文章述,大胜磨崖千仞镌。”“绣衣”指的是皇帝授予的官服。“文章”是指刘禹锡的文章或政绩。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你担任过朝廷派来的官员,你的文才和政绩被记载在朝廷的文件中,比在石头上刻字还要长久呢。最后一句的意思是说:现在你虽然已经退休,但是有关你的事情还在流传着。
全诗以赞颂的语气描绘刘禹锡当年英俊的风貌以及他所取得的辉煌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