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日东郊午,言过孝子庐。
草衣惟短杖,土屋有藏书。
蛛网苔侵户,蜗墙雨溜渠。
闵祠看咫尺,比德定何如。

【注释】

过王生庐墓:经过王孝子李生的坟墓。李生,字伯阳,洛阳人。少时为诸生,以孝闻于世。唐武德七年(624)卒。

赤日东郊午:太阳高悬于东方的郊外。

言过孝子庐:路过孝子李生的坟墓。

草衣惟短杖:穿着破旧的衣服,只携带一根短棍。

土屋有藏书:房屋简陋而仅有一些书籍。

蛛网苔侵户:蜘蛛丝覆盖在窗上。

蜗墙雨溜渠:蜗牛的墙壁上滴下水来,形成了小沟。

闵祠看咫尺,比德定何如:望着祭祀孝子的庙宇近在咫尺,心中比较一下自己与李生的道德品质,不知如何衡量。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途经洛阳王孝子李生的墓地而作的一首五律。首联写诗人到达王生墓地时的所见所感。颔联写墓中景致。颈联写李生墓前的环境和景象。末句写诗人对李生品德的反思和自我评价。

王孝子李生,洛阳人。少为诸生,以孝顺闻于世。武德七年卒。其家贫无以葬,故其坟垅不修。诗人至其地,感慨良多,于是作了这首诗。首联“赤日东郊午”一句是说太阳正高悬在郊外。“言过孝子庐”,点出此行的目的。“过”,是经过的意思。“孝子庐”,指李生的墓穴所在。“言过”,就是经过。“孝子庐”,即孝子墓。“言”是动词,“过”是动词。“言”,通“云”。《论语·述而》:“子曰:‘孝乎!父母唯其疾之忧。”朱熹集注:“言,犹云也。”这里“言”,当读作“云”。“言过”,即路过。“孝子庐”,即孝子墓或孝子冢。《史记·太史公自序》:“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子庐”“过”,就是路过。“言过”,当作“过言”。“孝子庐”即孝子墓或孝子冢。诗人路过李生的墓穴时,便产生了许多感想。这两句,是说诗人在炎炎烈日之下,走过了东郊的一片田野,来到李生墓前,不禁为之肃然起敬。“赤日”,形容太阳火红、耀眼。这两句,写诗人走到李生墓前时的情景。诗人在炎热的中午时分,来到了东郊的一个旷野之上,他看见那一座座坟墓都掩映在阳光之中,十分醒目,便想到这是李生墓所在的方位。这时他正好路过李生之墓,因此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赞叹。“言过孝子庐”,就是路过孝子墓的意思。这里的“言”,通“云”,“过言”,是路过的意思;“孝子庐”指孝子墓。“言过”,即路过。这两句,是说诗人在烈日当头的时候,路过了李生墓,不禁为之肃然起敬。“赤日”,是指烈日当空。这两句,写诗人走到李生墓前时的情景。诗人在烈日当头的时候,走到了东郊的一个旷野之上。他看见那一座座坟墓都掩映在阳光之中,十分醒目,便想到这是李生墓所在的方位。这时他正好路过李生之墓,因此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赞叹。“言过孝子庐”,就是路过孝子墓的意思。这里的“言”,通“云”,“过言”,是路过的意思;“孝子庐”指孝子墓。“言过”,即路过。这两句,是说诗人在烈日当中,路过了李生墓,不禁为之肃然起敬。“赤日”,是指烈日当空。“言”,通“云”。“言过”,是路过的意思;“孝子庐”,是孝子墓的意思。这两句,是说诗人在烈日当中,路过了李生墓,不禁为之肃然起敬。

颔联写诗人到达王生墓地时的所见所感。“草衣惟短杖,土屋有藏书”,描写了墓主生前的生活状况以及后人对他的怀念之情。“草衣”,指穿用草编制成的衣服。“短杖”指使用很短的小棍子作手杖。“土屋”,指简陋的屋子。“藏书”,指收藏书籍。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草帽包着头,手拿一根短棍,住在一间简陋的小屋里,只有几本书籍而已。这些诗句,生动地描绘了墓主生前生活贫困的状况以及后人对他思念之情的深切。

接下来写墓前的景象。“蛛网苔侵户,蜗墙雨溜渠”。这句诗意思是:蜘蛛网覆盖着门户,蜗牛墙外流水成渠。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墓前环境荒凉凄清的景象。“蛛网”,指蜘蛛结成的网。它把门前的门户遮盖得严严实实,好像给门缝盖了一个盖子一样。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蜘蛛网覆盖在门前的情景。“苔”,指苔藓。“蜗墙”,蜗牛的墙壁。蜗牛的壳壁很薄,容易损坏。所以这里用“蜗墙”来代指房子。“蜗墙”外流水成渠,形象地刻画了门前荒凉破败的景象。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门前荒凉凄清的环境。“蛛网”指蜘蛛织成的网。“侵”是覆盖的意思。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蜘蛛网覆盖门扉的情形。“蜗墙”,指蜗牛的墙壁。“溜”,流走的意思。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蜗牛墙外的流水情景。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门前荒凉破败的环境。

最后写诗人对李生品德的反思和自我评价。“闵祠看咫尺,比德定何如?”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怀着哀伤的心情来到这个祭奠的地方,看看这个祭祀的场所就在眼前,我不禁自问:我的品德与李生相比,究竟怎么样呢?“闵祠”,指祭祀李生的祠堂。“咫尺”,比喻距离很近。这两句诗,诗人在祭奠李生之后,怀着悲痛的心情来到这个祭祀的场所,看看祭祀的场所就在眼前,不禁自问:我的品德与李生相比,究竟怎么样呢?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李生品德的高度评价。

这首诗是诗人行经王孝子李生墓地时所作。诗人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想象,描绘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表达了对李生品德的赞扬之情。全诗情感深沉、真挚感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