骎骎连辔陟崔嵬,万仞峰头试振衣。
瑶草却宜凌雪长,仙禽犹自带云飞。
西当绝漠雄秦塞,东控深溟壮帝畿。
谁道曲阳崇祀事,居然灵迹秘林霏。
【赏析】
《登恒山》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作。此诗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通过描绘恒山的雄伟壮丽景色来抒发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首二句写登临所见:峻岭连绵,峰峦叠嶂;万仞高峰,令人振衣欲飞。“骎骎连辔”(形容车马行进迅速),写出了登山的迅速和畅快。“凌”字用得极为准确、贴切,既表现出山峰的高峻,也写出了游子的心情。三、四句写山上的景物。“却宜”“犹带”等词语运用得非常巧妙,形象地表现出山峰高耸入云的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山中生物的特有风貌。“仙禽”、“瑶草”都是极难见的珍贵之物,而诗人却说它们在山峰之上自由自在地生长着,这就更加突出了山峰之高。“谁道曲阳崇祀事”,意思是说:谁说曲阳县(今北京)祭祀之事最为隆重呢?这里诗人巧妙地把“曲阳”两字换成“雄秦”,使句子显得更为含蓄、有力。末两句写远望:西面,那遥远的边塞之地雄壮威严,东面,那辽阔的大海边波涛滚滚,气势磅礴,都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这两句虽然只写了边关和大海,但所蕴含的意味却是极其广泛的,它不仅使人想起了历史上的名将卫青、霍去病等人英勇抗击匈奴的史实,而且也使人想起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丰功伟绩。最后四句是全诗的重点。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恒山的神韵,而是先写山下之景,再写山上之景,然后才点出“灵迹”。从结构上看,这种写法更具有层次感。“谁道曲阳崇祀事”一句中的“曲阳”二字是关键,它既表明了作者的主观评价(认为此处祭祀之事最为隆重),又与上文所说的“谁道曲阳崇祀事”相照应,从而使得全诗的结构严谨、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