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不雨只狂风,竟日尘沙起半空。
四海疲民皆白骨,人间无泪洒春红。

【注释】

清明:指阴历三月十五日。不雨只狂风,竟日尘沙起半空:清明时节,本当是万物复苏、春雨滋润的时候,但偏偏刮起了狂风,天空中尘土飞扬,一片凄凉。

四海疲民:指天下疲惫不堪的百姓。皆白骨:都变成了骨头。无泪洒春红:春天里本应是鲜花怒放、人们脸上露出喜悦笑容的时候,现在却看不到一点生气和活力,只剩下枯死的花朵和枯萎的花枝。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唐朝又重新走向了繁荣昌盛。但诗中所描写的却是一幅战争刚刚结束,人民仍然在苦难之中的景象。

“清明不雨只狂风”,这是说,清明这天,没有下一场及时雨来润泽大地;而天空却刮起了大风。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尽管天气晴朗,但是风沙四起,天地之间一片荒凉。诗人用“不雨”和“只狂风”两个词来突出了当时的环境,使人感到了一种压抑的气氛。

“竟日尘沙起半空”,意思是说,这一天里,从早到晚都是尘土飞扬,半空中弥漫着灰尘。这句诗描绘了一个被战争破坏后的荒芜景象,让人感到了深深的悲伤。

“四海疲民皆白骨”,意思是说,全国上下的老百姓都已经筋疲力尽,变成了一堆堆的白骨。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战争中人民所受苦难的深切同情和悲愤之情。

“人间无泪洒春红”,意思是说,在这个春天里,连一滴眼泪都没有人流下来,只有那些已经死去的人才能洒出几滴血泪。这句诗进一步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害,也表现了诗人对战争残酷性的强烈反感。

整首诗通过描绘战争后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同时,诗人还通过描绘人民的苦难,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