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矶边独上台,春襟遥逐楚江开①。
山分大别狂波逝②,云净长安极目回③。
芳草怨空鹦鹉旧④,碧岗灵合凤皇来⑤。
斜阳不尽东南客⑥,滚滚帆樯雪浪摧。

【注释】

①春襟遥逐楚江开:指春天的江水,像人一样伸展开来。襟,衣襟。②山分大别狂波逝:大别山在湖北境内。③云净长安极目回:长安,今西安。极目回,极目远望,意谓长安在远处。④芳草怨空鹦鹉旧:鹦鹉洲,在今武汉市西南长江中。传说这里曾栖居过鹦鹉。⑤碧岗灵合凤皇来:凤凰,传说中的鸟王。⑥斜阳不尽东南客:东南客,指南北来的游子。

【赏析】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当时作者任夔州司马,因触忤权贵,被贬为峡州(治今湖北宜昌)刺史。这首诗即写于他离开东都洛阳,乘舟沿江东下途中所作。

首联“黄鹤矶边独上台”,以黄鹤矶起兴。黄鹤楼是著名的古迹,也是诗人登临题咏之地。“黄鹤矶边”四字,既点出题目,又为全诗定下了雄浑悲壮的基调。黄鹤楼高耸入云,登楼远眺,可览江山胜景,故“独上”二字,写出了诗人独自登上这高台时的孤独之感。“春襟遥逐楚江开”,这是说,在这春日里,诗人的心胸也随着滔滔长江水而开阔起来。

颔联“山分大别狂澜逝”,“分”字用得极为传神,它不仅表明了大别山的雄奇险峻,更表达了诗人面对此景而产生的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感。“狂澜逝”三字,将长江的汹涌澎湃、浩荡奔流表现得活灵活现。“云净长安极目回”句,则进一步把诗人的视线引向远方,使整个画面显得更加开阔。

颈联“芳草怨空鹦鹉旧”与“碧岗灵合凤皇来”两句,分别写鹦鹉洲和九疑山。“芳草怨”三字,既写出了鹦鹉洲一带景色宜人的特点,更暗寓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之情。“碧岗灵合凤皇来”,则是从神话传说的角度,写九疑山的神奇美丽。这两句虽然不是直接抒情,但它却能激发人们的美好想象,使人陶醉在这美妙的境界之中。

尾联“斜阳不尽东南客”,是全诗的总结。诗人在这里运用了一个比喻,把自己比作“东南客”。这种比喻手法,使整篇诗显得更加生动形象,也更有感染力。“滚滚帆樯雪浪摧”,是说船行江上,浪花飞溅,如雪般洁白,帆樯在狂风暴雨中颠簸不止。这一句既描写了旅途的艰难险恶,又表现了诗人顽强不屈的意志。

这首诗在艺术上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炼词造句,二是意境浑成。例如“芳草怨空鹦鹉旧”、“碧岗灵合凤皇来”等句,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反复推敲才用的;而整首诗又是那样和谐统一,浑然天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