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郊残暑退,夕露沾我衣。
长风送归雁,落叶辞故枝。
以兹感物候,恻然徒自悲。
矫首望片云,去去将何之。
注释:
- 感遇二首:这是一首七言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所作。
- 芳郊:指郊外。
- 夕露沾衣:夕阳西下,露水沾湿了衣服。
- 长风送归燕:秋风劲吹,一群大雁正向南飞去。
- 落叶辞故枝:落叶离开树枝,飘向远方。
- 以兹:因此。
- 物候:自然界的气候现象,如春夏秋冬、雨雪风霜等。
- 恻然:悲伤的样子。
- 矫首:抬头仰望。
- 片云:一小块白云。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感慨和思考。
第一句“芳郊残暑退”,描述了郊外的景色和天气变化,夏日的炎热逐渐消退。第二句“夕露沾我衣”,则是写到了傍晚时分,露水沾湿了衣物的情景。这两联通过描绘具体的景物,为后续的抒情铺垫了背景。
第三联“长风送归雁”,描绘了大雁南飞的场景,同时也暗示了时光易逝,岁月匆匆。第四句“落叶辞故枝”,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叶子离开树枝,象征着生命的结束和消逝。
第五六两句“以兹感物候,恻然徒自悲”,诗人由此产生了深深的感慨,感叹自然万物的变化无常。第七八句“矫首望片云,去去将何之”,诗人抬头望着一片云彩,思绪万千,不知何去何从。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和诗人的情感变化,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感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