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交芳洲,群峰四望幽。
楼台参碧落,云物讶丹丘。
宛若登仙府,须从渡客舟。
往来应不倦,抚景重夷犹。

【注释】

游中洲观:在中洲观赏。中洲,即洞庭湖的东岸。芳洲,指洲上花草树木繁茂。

交:交错;芳洲,指洲上花草树木繁茂。

群峰四望幽:四周都是山峰。四望,四面八方。

楼台参碧落,云物讶丹丘:楼阁和山峦参差耸立于碧空之上,云气迷蒙,景色奇异。楼台,指楼阁。碧落,指碧空。云物,指云、雾、山、树等景象。讶,惊讶。丹丘,指仙山。

宛若登仙府:好像登上了神仙居住的地方。宛若,好像,仿佛。

须从渡客舟:必须乘坐船渡过。须,必须。

往来应不倦:来往时不会厌倦。往来,往来的人。

抚景重夷犹:抚摸着眼前的景色,又觉得迟疑不定。抚景,抚摸景色。重,重复。夷犹,迟疑,犹豫。

赏析:

《游中洲观》,是唐代诗人张九龄创作的一篇五言律诗。这首诗描写了作者游览洞庭湖中的中洲时所见到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全诗以“游”为线索,描绘了一幅山水相映,云雾缭绕的壮阔画卷。

首联“二水交芳洲,群峰四望幽。”通过“二水”和“芳洲”勾勒出中洲的地理环境。这里的“二水”,可能指的是长江与湘江交汇处的洞庭湖。而“芳洲”,则是指那一片草木茂盛的洲上。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为下文的抒情作了铺垫。

颔联“楼台参碧落,云物讶丹丘。”进一步描绘了中洲的自然美景。这里所说的“楼台”,可能指的是古代建筑,也可能是指那些高耸入云的山峰,它们与碧空相接,显得格外壮观。而“云物”,则是指那些飘渺不定的云彩和变幻莫测的风景。这些自然景观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颈联“宛若登仙府,须从渡客舟。”将视线转向了中洲上的人们。这里所说的“登仙府”,可能是指那些居住在中洲的人们如同仙人一般的存在。他们似乎已经超脱了尘世,达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而“渡客舟”,则是指那些在中洲上往来的行人。他们或许也在欣赏着这片美丽的景色,或许也在感叹自己身处人间的幸运。

尾联“往来应不倦,抚景重夷犹。”则是作者对于自己此行的感受进行了概括。他认为无论他走到哪里,都应该保持一份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敬畏之心。同时,他也意识到即使是在这美好的环境中,也可能会有一丝遗憾和迟疑。这种情感既反映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敬畏,也体现了他在面对美好事物时的复杂心态。

《游中洲观》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歌。它通过对中洲的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同时,它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首非常优秀的诗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