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舸南回舣望亭,东风绿鬓欲凋零。
山川揔属春光好,草木犹吹战血腥。
香径燕归谁旧识,尚方莺啭我曾听。
遥怜三百题诗寺,石上藤萝雨后青。
【注释】
泊:停泊。吴郡:今江苏苏州一带。望亭,地名。灵岩山在太湖中,尚方山即指洞庭湖中的君山。揔属:连接。犹:还。香径:香气弥漫的小径。
【译文】
停船在吴郡的望亭眺望洞庭湖上的灵岩山和君山,东风微拂,绿柳如烟,仿佛要凋零了。
春天的景色如此美好,山川草木都充满了生机,但是战火硝烟还未散去。
燕子飞回来了,我不认识它,只有那莺儿的歌声我曾听过。
遥想当年我到过那个写诗的寺庙,石上生长着藤萝,雨后青翠欲滴。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春游洞庭湖时所作。当时作者被贬谪到连州,他怀着满心的愁苦来到江南,又乘舟游览洞庭湖,于是写下了这首七绝。
首联“江舸南回舣望亭,东风绿鬓欲凋零”描写了诗人乘船在洞庭湖上的情景。诗人停泊在望亭,远眺四周。这时正值春暖花开之时,但诗人的眼中却看不到春天的欢乐与美丽,因为春风虽美,也敌不过他心头的悲凉。诗人以“绿鬓”形容自己的头发,暗喻自己年华老迈,青春不再。这两句既写出了诗人对美景的喜爱,也表达了诗人心中无法排解的愁苦之情。
颔联“山川揔属春光好,草木犹吹战血腥”描绘了春天里的景象。然而,尽管春天景色宜人,但诗人的内心却是一片荒凉。他用“揔属”、“犹”来强调时间的流逝,用“战血”来表达战争带来的破坏。这两句既展现了诗人对战争带来的创伤的痛惜,也表现了他的孤独感。
颈联“香径燕归谁旧识,尚方莺啭我曾听”则描绘了诗人与自然景物的互动。燕子归来,诗人感到惊讶,而那曾经听过的莺声,也勾起了诗人的回忆。这两句既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亲近感,也表达了他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尾联“遥怜三百题诗寺,石上藤萝雨后青”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诗人遥想当年自己曾在一个古老的寺庙中题诗,那时的石上还长满了藤萝,如今却已变成了青色。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也暗示了他对未来的担忧。
这首诗通过描绘洞庭湖的自然景色和诗人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和文化的深深眷恋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