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阅三千外,程逾十万强。
须弥经日月,沙界饱风霜。
崭崄攀猱狖,岩穷狎虎狼。
佩镰炊石火,洗钵漱冰浆。
赤脚寒无着,华颠岁亦忘。
芜菁烹作糁,毡罽绩为裳。
吹角驱魔鬼,持珠诵法王。
唐音通呗咒,胡语省迎将。
细齿如童龀,庞眉自老苍。
娑婆同印度,膻浊混氐羌。
二伴来殊域,三生话旧邦。
黧皮俱瘦肋,绀目并凹眶。
合掌跏趺惯,垂腰辫发长。
慈悲无怨爱,解脱得清凉。
为说宰官法,偕登选佛场。
北禅金布地,卓锡待支郎。

我们来解读这首诗的每个句子:

  1. 世阅三千外,程逾十万强。
  • “世阅”意味着世间经历或世事观察,“三千外”指的是超越世俗的境界。
  • “程逾十万强”表示距离之远,超过十万里。
  1. 须弥经日月,沙界饱风霜。
  • “须弥”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代表世界的中心,“经”是经过的意思,“沙界”指沙漠地带。
  • “经日月”和“饱风霜”描绘了沙漠地带长时间受到风吹日晒的景象。
  1. 崭崄攀猱狖,岩穷狎虎狼。
  • “崭崄”意味着陡峭险峻,“攀猱狖”描述攀爬猿猴的动作,“岩穷”意为深入到山崖的尽头。
  • “狎虎狼”形容与凶猛的动物为邻,形象地描绘出环境的危险和严峻。
  1. 佩镰炊石火,洗钵漱冰浆。
  • “佩镰”可能指的是携带镰刀,“炊石火”是指用石头生火烹饪食物。
  • “洗钵漱冰浆”则形容洗涤器皿,使用冰水。
  1. 赤脚寒无着,华颠岁亦忘。
  • “赤脚寒无着”描绘出赤脚在寒冷的环境下行走的场景,没有衣物遮挡。
  • “华颠岁亦忘”可能是指年岁增长而忘记了很多事情,或者忘却了烦恼。
  1. 芜菁烹作糁,毡罽绩为裳。
  • “芜菁”是一种植物,“烹作糁”是指将芜菁做成粉末状的食物。
  • “毡罽”是制作毛毡和织物的原料,“绩为裳”是指用这些材料制成衣裳。
  1. 吹角驱魔鬼,持珠诵法王。
  • “吹角”可能是一种古老的号角声,用来驱赶妖魔。
  • “持珠诵法王”可能是描述持珠诵读佛法的场景,强调通过诵读佛法来修行。
  1. 唐音通呗咒,胡语省迎将。
  • “唐音”可能指的是中国唐代的音韵,“呗咒”是对佛教颂赞的一种方式,“胡语”则是指胡语即外国语言,“省迎将”可能是简化和应对外来的语言。
  1. 细齿如童龀,庞眉自老苍。
  • “细齿如童龀”形容牙齿细小整齐如同孩童,“庞眉自老苍”则形容眉毛宽大,给人一种成熟稳重的感觉。
  1. 娑婆同印度,膻浊混氐羌。
  • “娑婆”在这里指的是佛教中的苦海,“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膻浊混氐羌”则描绘了一个混杂着各种民族和文化的环境。
  1. 二伴来殊域,三生话旧邦。
  • “二伴”可能是指两个伴侣或朋友,“殊域”指的是不同的地区,“三生话旧邦”则是讲述过去的家乡故事。
  1. 黧皮俱瘦肋,绀目并凹眶。
  • “黧皮”是指肤色较黑,“瘦肋”指的是肋骨消瘦,“绀目并凹眶”则描述了眼睛深邃且有凹陷的眼眶。
  1. 合掌跏趺惯,垂腰辫发长。
  • “合掌”指的是双手合十,“跏趺”是一种佛教坐姿,“垂腰辫发长”则描绘了一个人头发长并且下垂腰部的情景。
  1. 慈悲无怨爱,解脱得清凉。
  • “慈悲”体现了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无怨爱”则表示不带有怨恨和爱意,“解脱得清凉”则表达了摆脱束缚、达到心灵自由的境界。
  1. 为说宰官法,偕登选佛场。
  • “宰官法”可能是指管理官员的法规或方法,“选佛场”则是指佛教徒共同前往的地方。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参与佛教活动的愿望。
  1. 北禅金布地,卓锡待支郎。
  • “北禅”指的是北方的寺庙,“金布地”可能是指寺庙周围铺满了金子,“卓锡”是一种佛教仪式,“待支郎”则可能是指等待施主或信徒的到来。

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赏析:

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艰辛与挑战的世界。首联展现了诗人对于世界宽广与深远的认识,以及对人生旅途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与挑战的深刻理解。颔联通过描绘沙漠中的自然景观,传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环境的敬畏之情和对生存环境的深刻反思。颈联和尾联则进一步展示了诗人在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坚韧和毅力,以及他对于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的执着追求。整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也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