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迎戎师至,兵骄马亦疲。
三吴望风附,弓矢弃不持。
刘生总戎客,船插使清旗。
泊船秀水上,奔竞人恐迟。
刘生不肯仕,心识发且披。
剃发令朝下,相顾为发悲。
三吴同时沸,纷纷起义师。
争言舟楫利,长技不得施!
刘生奔武水,父子就诛夷。
陈梧钱唐至,旋登嘉禾陴。
颇闻黄镇南,驻舟太湖湄。
楼船号万艘,胜兵焉可知!
吴兴馈军粮,昼夜相追随。
壮士争激烈,富室愿蠲赀。
姑苏城门外,匹马不敢窥。
可怜陆太学,破产供军炊。
七月入姑苏,搏战还同嬉。
此辈本乌合,一溃岂复知。
赖有吴职方,稍能出计奇。
伏甲吴江岸,所忌惟在兹。
诸将无斗志,同舟自相疑。
日费千黄金,空养摇橹儿。
嘉禾一夜破,嵩江累卵危。
乞师镇南垒,摇手不可为!
如何十万兵,曾无一矢遗!
括饷既以饱,海口潜奔驰。

钱澄之的这首《三吴兵起纪事,答友人问(甲申、乙酉)》是一首描绘明末战乱时期社会动荡和人民生活困苦的诗。下面将逐句解释这首诗:

  1. 诗人与时代背景
  • 钱澄之是明末清初的诗人,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此诗创作于“甲申、乙酉”,即崇祯十七年至崇祯十八年之间。
  1. 首联解读:“昔迎戎师至,兵骄马亦疲。”这两句描述了明朝末年,面对外敌入侵,国力虚弱,军队中士兵们士气低落,马匹也显得疲惫不堪。

  2. 颔联解析:“三吴望风附,弓矢弃不持。”三吴地区(今江浙一带)因受到战争的影响,百姓纷纷归顺,放弃了武器。

  3. 颈联分析:“刘生总戎客,船插使清旗。”刘生作为总戎,其船只上挂着清军的旗帜,暗示他在战争中的角色和立场。

  4. 尾联探讨:“乞师镇南垒,摇手不可为!”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无力感,请求援助但被拒绝的情况。

  5. 主题深入:《三吴兵起纪事》通过描绘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和具体的历史事件,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人民的苦难。诗人通过对战争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个人的无奈。

在赏析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 了解明末的历史背景,如农民起义、宦官专权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 注意诗句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如“刘生”可能象征着某个特定的人物或群体。
  • 思考这首诗对社会和历史的反映,以及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吴兵起纪事》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也是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