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公特达有思文,变后重图拥戴勋。
天命未知归圣主,国恩浪说报先君。
危时节劲身能死,正统辞严义不闻。
空使海南多杀士,至今此案尚纷纭。
注释:
吊忠诗 其四 (己丑):这是第四首吊忠诗。
苏公:苏轼,字子瞻,人称东坡先生。特达:特别通达、明敏。思文:思考文章,这里指写诗文。变后:安史之乱后。重图:重新考虑,筹划。拥戴:拥立为王。勋:功勋。
天命:天意,上天的意志。未知:不知,不知道。归:归于,投归。圣主:圣明的君主。国恩:国家的恩惠。浪说:胡乱地说。先君:已故的父亲。
危时节:危急的时世。劲身:保持身体强健。死:牺牲生命。正统辞严义不闻:正统的言辞严肃,但道理上讲不通。
空使:白白地让。海南多杀士:在海南地区造成了很多战死的士兵。至今:直到现在。案:诉讼案件。纷纭:纷繁复杂。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晚年写的一首吊忠诗,通过吊念忠诚之人,表达了他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和看法。
第一句“苏公特达有思文,变后重图拥戴勋”,赞扬了苏公(苏轼,字子瞻,人称东坡先生)的思虑深远,能够深思熟虑,策划拥立有功之臣。这一句也暗讽了当时的朝廷,因为安史之乱后,朝廷一直在筹划恢复中原的策略,而苏公正是其中的一员。
第二句“天命未知归圣主,国恩浪说报先君”,批评了天命的不确定性和国恩的虚妄。他认为,虽然天命不可预知,但是人们应该努力争取实现它;而对国家的恩惠,也应该实实在在地去回报先君。
第三句“危时节劲身能死,正统辞严义不闻”,表达了他在危急时刻保持坚强的决心,即使面临生死抉择也不会退缩;同时,他主张正统的言辞应当是严肃认真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显得空洞无力。
最后两句“空使海南多杀士,至今此案尚纷纭”,指出了苏公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在海南地区造成了更多的战死士兵,使得案件变得更加复杂。这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的混乱和不稳定。
整首诗通过对苏公的评价和对历史事件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于忠诚、责任和个人命运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