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雅负中兴略,再出庾关功未成。
猛气岂徒援与国,锐师何故挫坚城?
降书狎至谋难测,战鼓相闻敌莫经!
整暇不教防燕饮,底须沉醉虐儒生!
【注释】
端州:今属广东。杂诗:诗人在岭南期间所作的诗歌。己丑:指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庾关:指湖南衡阳东北的重岭,为南来水道所经。再出:两次出仕。庾关:即上句所说的庾关。援与国:指助成国家统一。锐师:精锐的军队。挫坚城:使坚不可摧的城堡受挫。降书:投降的书信。狎至:轻易到来。谋难测:用兵策略难以揣测。不教防燕饮:不禁止百姓宴饮。底须:难道一定要?虐儒生:残害儒者。
【赏析】
此诗写唐肃宗时期,诗人李邕第二次出仕,因战功未建而怀才不遇。他以“猛气”自比,认为只要对国家有利,就该勇往直前,但结果却屡试不利,反而受到挫折。全诗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愤懑不平的心情。
首联“李公雅负中兴略”,写李邕第二次出仕时,朝廷对他的期望很高,他也有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再出”表明他此次出仕不是第一次。庾关即衡山之北,是南来水路必经之地。“再出庾关功未成”说明他两次出京都未能成功。这两句是全诗的总揽。
颔联“猛气岂徒援与国”,意思是说,虽然有豪情壮志,但是朝廷用人不当,所以虽有援助国家之心,但未能实现。“锐师何故挫坚城”是说,虽然有精锐的军队,但被坚城所挫。这是对朝廷用人不当的进一步讽刺和控诉,也是作者的愤懑之情。
颈联“降书狎至谋难测”是说,敌人投降的书信轻易地来到面前,用兵的策略让人难以捉摸。“战鼓相闻敌莫经”则是说,敌人的战鼓声不断传来,但敌人却没有进攻的迹象。这两句写出了当时战争的艰难和对和平的渴望。
尾联“整暇不教防燕饮”意思是说,朝廷不禁止百姓宴饮,让百姓享受太平的生活;“底须沉醉虐儒生”意思是说,哪里还一定要沉溺于酒色之中去虐待儒者呢?这里的“儒生”指的是儒家学者,他们常以仁义道德为武器,批判时政,因此常常遭到打击和迫害。
这首诗通过描写李邕两次出仕未果的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政治局面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深切关注和忧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