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庐入梦已多时,乘兴先探绝顶奇。
一路叶埋灵运屐,合山僧待子瞻诗。
云铺半岭村犹霁,雨在高峰客不知。
小竖暗携长笛至,拟登五老向空吹。
庐山
匡庐入梦已多时,乘兴先探绝顶奇。
一路叶埋灵运屐,合山僧待子瞻诗。
云铺半岭村犹霁,雨在高峰客不知。
小竖暗携长笛至,拟登五老向空吹。
注释:
- 匡庐:庐山的别称,位于今中国江西省九江市南。
- 入梦:比喻进入梦境。
- 乘兴:怀着愉快的心情。
- 绝顶:山峰的最高点。
- 叶埋:树叶覆盖。
- 灵运:东晋诗人谢灵运,字季翼,曾任庐江太守。
- 子瞻:苏轼的字,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等。
- 半岭:指庐山的一半。
- 霁:晴朗,雨雪停止。
- 高峰:指庐山最高的山峰。
- 小竖:仆人或小童。
- 长笛:古代的一种管乐器,这里指仆人携带的长笛。
- 五老峰:庐山的一个著名景点,因形状像五位仙人而得名。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览庐山的情景。首句“匡庐入梦已多时”,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的向往之情,仿佛已经沉浸在梦中。第二句“乘兴先探绝顶奇”,则表达了诗人想要亲自探索庐山最高峰的豪情壮志。
接下来的四句,诗人详细描述了庐山的自然景观。“一路叶埋灵运屐”,描绘了山路两旁落叶的景象,以及诗人曾经走过的灵运所留的鞋子。“合山僧待子瞻诗”,则表达了山上的僧人期待着苏轼的诗歌。
诗人转向庐山的人文景观。“云铺半岭村犹霁”描绘了云雾缭绕的山间村庄,阳光透过云层洒下,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雨在高峰客不知”,则表达了游客们虽然身处高峰,却无法察觉雨的存在。
最后两句,诗人又回到了庐山的自然景观上。“小竖暗携长笛至”,描绘了小童暗中携带长笛前来的情景。“拟登五老向空吹”,则表达了诗人想要登上五老峰,对着天空吹奏长笛的愿望。
整首诗通过对庐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庐山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同时,诗中的意象和隐喻也富有深意,值得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