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波一望渺吴关,岸柳青青渐可攀。
羞对芳年新雪鬓,愁随清梦旧烟鬟。
小园莺啭娇春色,大庾花深照客颜。
遮莫喧歌连曲港,闲门流水自潺潺。
【解析】
本诗是诗人对江南的眷恋,也是对江南美景的赞美。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江南景物的描绘,抒发自己对南方生活的喜爱。
“烟波一望渺吴关,”首句写诗人登高远眺,烟波浩渺,只见那遥远的吴门,隐约可见。“烟波”是诗人眼中的景色,“吴关”是诗人心中的景致,诗人站在高处,放眼望去,只见一片烟雾笼罩着辽阔的江面,远远地望见那遥远的地方——吴门。“一望”写出了诗人所见之广。“渺”字写出了诗人所见之远,“吴关”指的是古代吴国的都城姑苏。
“岸柳青青渐可攀。”第二句紧承上句,写眼前景色。岸边的柳树青青翠绿,渐渐可以看到它,可以攀登上去。“岸柳青青”是实写,“渐可攀”是虚写,诗人看到岸上杨柳青青,觉得生机勃勃,于是便想攀登过去。“岸柳青青”既是实景,又暗含着对江南生活的向往。
“羞对芳年新雪鬓,愁随清梦旧烟鬟。”“羞对”指对着春天的美景感到羞愧,因为自己已是满头白发,面对这美好的春景只能自惭形秽。“芳年”指美好的青春年华。“新雪鬓”是实写,“旧烟鬟”是虚写,作者看到自己头上已添了几根白发,想到自己已经人老珠黄,不能和年轻时候相比,只能以泪洗面,黯然神伤。这里既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的惆怅之情,也表达了他对自己年岁已高的感慨。
“小园莺啭娇春色,大庾花深照客颜。”第三四两句写诗人在小园中欣赏春天的美好景色。“莺啭娇春色”,莺儿鸣叫着唱起了春天的歌谣;莺歌春暖花开,莺歌声声,把春天的美景传遍了整个江南。“大庾”是地名,位于广东省北部。“大庚岭”又名“梅岭”,“梅花”为岭南名花。“莺啭娇春色,梅香入客襟”,说的是在春天里,鸟儿歌唱着美丽的春天景色,梅花的香气沁人心脾。这里诗人运用拟人手法,把鸟儿和梅花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感情,使得诗歌更加具有诗意。同时,这也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江南生活的喜爱。
“遮莫喧歌连曲港,闲门流水自潺潺。”“遮莫”意思是不要说;“喧歌”指的是热闹的歌乐声,“曲港”指的是曲折的河流,“闲门”是指静谧的门扉。这句诗的意思是:别说那些热闹的歌乐声会传到这幽静的庭院里来;只有那门前静静流淌的小溪水还在潺潺地流个不停。“遮莫”表示不要说;“喧歌”指的是热闹的歌乐声,“曲港”指的是曲折的河流,“闲门”是指静谧的门扉;“流水自潺潺”则写出了溪水的流淌之声。这一句诗人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对江南生活的向往和留恋,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繁华都市的厌倦和对宁静乡村的喜爱。
【赏析】
《杂感》共七绝八首。这是其中第一首。前六首分别描写了江南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此篇则是写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开头二句写诗人登高远眺,烟波浩渺,远处隐隐约约可见吴门(苏州)的轮廓。“烟波”即江水,泛指长江。诗人登上高楼,远望江南的水乡风光,烟波浩渺,一望无际,隐隐约约可见那遥远的吴门。“烟波”是诗人眼中的景色,“一望”是诗人心中的景致。从“远望”二字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正身处江南,而江南正是烟波浩渺的所在,因此“烟波”一词十分贴切。
接下来二句进一步描绘眼前景色。江边生长着青青的岸柳,随着春风摇曳着婀娜多姿的枝条。诗人看着岸边的柳树,不禁想起故乡的杨柳。“岸柳青青”是实写,“渐可攀”是虚写,诗人看到岸边柳枝青青,觉得生机勃勃,于是便想攀折一枝带回家去。“羞对”指对着春天的美景感到羞愧,因为自己已是满头白发,面对这美好的春景只能自惭形秽。“芳年”指美好的青春年华。“新雪鬓”是实写,“旧烟鬟”是虚写,作者看到自己头上已添了几根白发,想到自己已经人老珠黄,不能和年轻时候相比,只能以泪洗面,黯然神伤。“芳年”“新雪鬓”都是实写,“旧烟鬟”是虚拟想象的结果,是虚写。
接下来三句写诗人在小园中欣赏春天的美好景色。莺儿婉转悠扬地啼叫着,唱起了春天的歌谣。莺啼柳眼,春意盎然,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而莺语呢喃间,更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小园莺啭娇春色”,说的是在春天里,鸟儿歌唱着美丽动人的春光,莺儿们欢快地歌唱着美丽的春光。“莺”指黄莺。“啭”是鸟叫声。“娇春色”是实写,“梅香入客襟”是虚实结合,写的是梅花飘香四溢,沁人心脾,让人陶醉不已。
最后一句写诗人回到自己的小院。门外静静流淌的小溪水还在潺潺地流个不停。“遮莫”意思是不要说;“喧歌”指的是热闹的歌乐声,“曲港”指的是曲折的河流,“闲门”是指静谧的门扉。这句诗的意思是:别说那些热闹的歌乐声会传到这幽静的庭院里来;只有那门前静静流淌的小溪水还在潺潺地流个不停。这一句诗人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对江南生活的向往和留恋,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繁华都市的厌倦和对宁静乡村的喜爱。
整首诗歌结构紧凑,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给人以美感享受,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才华横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