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树遥连海上峰,朗吟仙子旧相逢。
银潢倒影天街近,玉屑浮香露气浓。
一笛落梅飞逸响,五弦流水寄遐踪。
钩帘独倚西阑暮,云在青山鹤在松。
【注释】
1.吟仙阁:作者所建的阁楼,以自娱。初成志喜:指刚刚建成,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2.碧树遥连海上峰:碧绿的树林远远地连接在海中的山峰之上。
3.朗吟仙子旧相逢:朗声吟诵的诗人与仙女昔日曾经相逢相会。
4.银潢倒影天街近:银河映照着天街的光景更显得近了。
5.玉屑浮香露气浓:玉屑飘散着香气,露气浓厚。
6.一笛落梅飞逸响:一声笛子声把梅花吹落,飘散出美妙的声音。
7.五弦流水寄遐踪:五弦琴的旋律像流水一样,表达思念远方的情思。
8.钩帘独倚西阑暮:拉着窗帘独自靠着西边的栏杆,到了傍晚。
9.云在青山鹤在松:云彩缭绕在青翠的山峦间,仙鹤栖息在松林之中。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写山水景物,抒发了作者的闲适和超逸之情。《吟仙阁》原题下自注:“有《咏山居四绝句》,其一曰:‘高斋临水竹,幽径入云萝。’”此诗即其中之一。
前两句写登阁所见之景,后两句抒发登阁时之情怀。首二句写远景;后二句写近景。“遥”与“近”相对,“连”“接”相对。“银潢”句承“遥”字而来,说银河倒影映入天街,更觉其近。“玉屑”句承“丽”字而来,说露气浓郁如玉屑,也觉其近。这两句中,“遥”“近”二字互相呼应,构成对偶,且都带有修饰作用。“朗吟”“银潢”“玉屑”“露气”,色彩绚丽,音调和谐,读来使人觉得悦耳动听。
第三联由近及远,写登阁时的所见。“银潢倒影天街近”一句,承上联而来。“银潢”,天河;“天街”,天河上架设的桥梁;“丽”,美。这里说,天河的水光倒映在天河上的桥上,使天河的景观更显得近在咫尺。“玉屑浮香露气浓”一句,承上联而来。“玉屑”,指露珠;“浮香”“凝脂”,形容露珠晶莹可爱,散发着沁人肺腑的清香,仿佛凝聚为一种“香露”。这两句中,“银潢”“天街”“玉屑”“露气”等字眼,仍然具有修饰作用,而且“玉屑”“浮香”“浓”等字眼也仍属修饰性词语。但这一联中,“近”“远”二字却不再形成对偶了,而只是点明登阁时之远近感受而已。这两句中没有出现“朗吟”、“银潢”、“玉屑”等字眼,而只有“朗吟”“丽”“玉屑”“露气”等字眼,这是为了突出登阁时心境的变化,而避免重复。
第四联从听觉方面写登阁时的所见。“一笛落梅飞逸响”一句,承前联而来,说的是一笛声把梅花瓣吹落,飞洒出清脆的声响,好像那声音也随着梅花瓣飞溅而出。“五弦流水寄遐踪”一句,承上启下。“五弦”,古乐器名;“流水”,比喻琴声;“寄遐踪”,指寄托游子的远行之思。前句中,“五弦”与“流水”都是名词;后句中,“流水”与“遐踪”均为动词。“五弦”句承上联而来,承接上联的意境,用“流水”来比喻琴声,进一步写出琴声的悠扬动听。“寄遐踪”一句承上启下,承接上联中的“逸响”,指出这琴声是寄托着游子的远行之思。这两句中,“一笛”“五弦”“梅”“流水”等字眼,仍然具有修饰作用。但这两句中,“一笛”“五弦”“逸响”“寄遐踪”等字眼,已经构成了对偶关系,而且这些词语都带有描写性,从而更好地突出了登阁时之所见、所闻以及所感。
末联写登阁时的所见。“钩帘独倚西阑暮”,意思是说,我独自拉起窗帘靠在西边栏杆旁,到了傍晚时分。“云”句承前两联而来。“云”,“云山”;“鹤”,“松鹤”。这两句中,既用“云”与“青山”对举,又用“鹤”与“松”对举,这样写不仅避免了重复,而且更突出了登阁时所见之景物。“云在青山”与“鹤在松”两句中,既有主宾之分,又有动静之别。“云”字与“鹤”字之间,也有主次、轻重之分。这两句中,除了“云”“青山”“鹤”“松”等字眼外,还出现了“独倚”“暮”等字眼,这些字眼都起着描写作用。
每两句为一组,共有四个组。前四组各两句,第一组以“碧树”领起,第二组以“朗吟”领起。中间两组分别以“银潢”领起和以“玉屑”领起。最后一组以“钩帘”领起。这四组中,第一组与第二组、第五组与第六组、第七组与第八组之间,形成了平仄相对的关系。此外,第一组与第二组、第八组与第七组之间,还形成了上下句之间的相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