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巧千万端,莫逃造化巧。
三王行仁义,子孙永相保。
绵历百千载,顺理得终考。
嬴隋南北朝,窃国骋暴狡。
社稷旋荒墟,苗裔悉剪剿。
天巧必胜人,人巧何足道。
【注释】
人巧千万端:人世间的聪明才智有千千万万种。
莫逃造化巧:不要逃避造物主的巧妙安排。
三王行仁义:夏、商、周三代,是推行仁义的君王。
子孙永相保:后代子孙永远受到庇护。
绵历百千载:经历了千百年。
顺理得终考:合乎道理,最终得到评价。
嬴隋南北朝:指秦始皇和南北朝的几位君主。
窃国骋暴狡:窃取了国家政权,肆意施展凶恶狡诈。
社稷旋荒墟:国家的基业很快就荒废了。
苗裔悉剪剿:后代子孙都被消灭或剪灭。
天巧必胜人:上天的巧妙必然胜过人类。
天巧必胜人:上天的巧妙必然战胜人类。
人巧何足道:人的巧妙手段又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呢?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峤的作品。李峤(644—710),字巨山,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武则天时累迁至凤阁侍郎平章事、内史令。唐玄宗即位后,拜为中书令。后因谄附太平公主被流放钦州死,卒年六十一。诗风与宋之问相近。
此诗借历史兴亡来表达作者的政治见解。《全唐诗》编者题云:“李峤拟《古诗十九首》,多用‘君’字。”所谓“拟古诗十九首”,实即模仿汉代文人的组诗形式。其内容主要写世态炎凉及对人事变迁的认识。此诗就是其中的一篇。从诗的内容看,它所要说明的道理,主要是“天巧必胜人”的道理。
首句点明题目,直叙其事,谓世事变化无穷,不可测度,而天地鬼神却能主宰一切。次句指出,历史上曾出现过三位圣王推行过仁义之道,他们给后人留下了美好的传统和宝贵的经验。这一句既承上一句而来,又是下文议论的根据。第三句转入正题,指出历史上曾出现两位暴君,他们妄图篡权夺位,但最终还是被正义的力量所击败。最后两句进一步强调,无论是什么时代,天道都是公平的,它总是以自己的神妙手段去制服人间的一切罪恶。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将“天巧必胜人”的道理说得更为深刻。
此诗采用比兴手法,先从自然现象写起,然后引出人事,最后归结到“天巧必胜人”的道理上。这种写法在《诗经》和汉乐府诗中已经出现,但在此诗中运用得更为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