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门三载北趋朝,又沐天恩下九霄。
别思暂倾燕市酒,好风宜放潞河艘。
家人蟢子占应近,官舍灯花结未消。
圣代两京宏治化,好持忠谨答轩尧。
【注释】
①黄门:指宦官。北趋朝:北朝拜见皇帝。②天恩:天子的恩泽。下九霄:形容恩宠高极,如九天一样不可测度。③燕市酒:指燕京市场上的酒。④潞河艘:指从潞州(今山西长治)到北京的船舶。⑤蟢子:蝗虫。占应近:预示蝗虫即将来临。⑥灯花:元宵节时,放灯笼时,灯蕊结出像花一样的火苗,称做“灯花”。⑦轩尧:唐玄宗的年号(713-756)。⑧两京:指唐朝的京城长安和东都洛阳。宏治化:治理得大好。⑨轩尧:指唐玄宗。
【赏析】
此诗首联写牛僧孺被召入朝,受皇帝宠幸,为官京师;颔联写牛僧孺辞别长安、返居洛阳,仍感皇恩浩荡;颈联以家人燕子和灯花比喻牛僧孺对朝廷的忠心耿耿;尾联写牛僧孺在唐玄宗的庇护下,治理国家,大有一番作为。全诗表达了作者对牛僧孺的赞扬。
牛僧孺是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文学家。他于公元805年任宰相,后罢相。公元825年,又因李宗闵事被贬为江州刺史。牛僧孺虽曾遭贬,但始终不忘报国,其诗多抒发爱国思想,有《补亡》诗六篇,传为牛氏所作。
牛僧孺一生经历了唐朝由盛到衰的过程,目睹了安史之乱的发生,对国家的衰落感到痛心疾首。他的诗歌创作也由此而有了新的表现,如《补亡》诗就反映了这一思想。这首诗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首句中“三年”一词,表明牛僧孺入朝时间之长,入朝之后又受到皇帝的重用与宠爱,所以才会“又沐天恩”,即再次享受皇帝所赐之恩惠。“三载”、“又”等字语都表现出牛僧孺在朝中的时间长,且得到皇帝的多次宠信。
“下九霄”一语,形容皇帝恩宠之极,犹如天帝临凡,这既表现出诗人对皇帝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皇帝的敬畏之情,因为当时的皇帝权力极大,百姓不敢不尊。
牛僧孺被贬后,虽然远离朝廷,但他仍然念念不忘国家大事,时刻为国家的安定繁荣而操心,故“别思暂倾燕市酒”,意谓自己暂时离开朝廷,心中仍有思念之情。“燕市酒”即指燕京市场上的酒,燕京是唐朝的首都,也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因此诗人将京城酒与自己的离愁联系起来。
“好风宜放潞河艘”一句则写出了牛僧孺对于国家的关心。“好风”即良风,这里指政治清明的好风。牛僧孺认为只有政治清明,才能让社会风气好转,从而促进国家的发展。“潞河艘”则是指出发船只的名称,它指的是从潞州出发前往洛阳的船只。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只有在政治清明的情况下,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社会才会稳定发展。
“家人蟢子占应近”一句,诗人借用家人燕子来象征自己的亲人,同时借灯花来象征着国家的未来光明美好。这里的“蟢子”指的是蝗虫,而“灯花”则是元宵节时放的火苗状的东西。诗人通过这两个意象,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兴旺发达、国泰民安。
最后两句“官舍灯花结未消”“圣代两京宏治化”,则表现了诗人对国家治理的信心,他认为在皇帝的庇佑下,国家治理一定会取得显著成效。这两句话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国家未来的积极态度和坚定信心。
这首诗通过对牛僧孺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国家治理的关切之情和对于太平盛世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