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载艰虞西复东,正趋明诏老亲终。
含悲共汝辞河朔,舆榇还家托故封。
忽忆鸰原千里远,只应棠萼两枝浓。
愿叨微禄膺天宠,早得焚黄拜祖宗。
【解析】
“西复东”,指在长安、洛阳之间辗转,意谓多次被遣。“明诏”,即皇帝的诏书。“河朔”,黄河以北地区,代称故乡。“舆榇还家”,是说运棺材回乡安葬。“鸰原”,《诗经·小雅·常棣》:“兄弟阋墙,外御其务。”诗中“棠棣之华”句,言兄弟和睦如棠棣之花,后以喻兄弟友爱。“鸰原千里远”,指兄弟分离,各奔东西,相距遥远。“棠萼两枝浓”,比喻兄弟二人分别时依依不舍之情。“天宠”,上天的恩泽。“焚黄拜祖宗”,祭祀祖先,向祖先献上祭品。“微禄”,微薄俸禄。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兄弟离别的七律,表达了诗人对弟弟寄养于他地、生死未卜的深切关怀。
首句点题:“几载艰虞西复东”。艰难困苦的日子,我像一只疲惫的鸟,在关中与洛阳之间往返徘徊。这里,诗人以“艰虞”自喻自己的流徙奔波,而用“西复东”来说明这种奔波的原因,正是为了给家人提供生活上的方便。“正趋明诏老亲终”,当皇帝下旨,命令老人归家时,自己才不得不离开。“趋”,赶,急忙。“明诏”,皇帝的诏书。“老亲终”,老人终于归家了。诗人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倒装手法,将“明诏”置于前而“老人终归家”置于后,突出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深情厚爱。
第二句直抒胸臆:“含悲共汝辞河朔”。“河朔”指黄河以北地区,这里借指诗人的家乡。诗人与弟弟告别时,心中充满悲凉,只好含着悲痛与弟弟一同离开故乡。“河朔”一词,既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又暗示了自己与弟弟之间的亲密关系。“河朔”一词的重复使用,更增加了诗句的表现力。“共”,同,一同。“汝”,你,指诗人的弟弟。这一句,不仅表明了诗人与弟弟的深厚感情,而且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战乱频繁,民生凋敝的社会现实。
第三联写诗人与弟弟告别的情景:诗人带着沉重的心情,为弟弟送行,并安慰他说:“我们回去之后,可以靠做官来谋生。”这一句,既表现出诗人对弟弟处境的关切,也反映出自己的处境艰难。诗人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自己长期在外,没有机会为朝廷做事。
第四句写诗人与弟弟别后的生活:“忽忆鸰原千里远,只应棠萼两枝浓。”诗人想到弟弟离家万里之外,只有他和弟弟两人相依为命,不禁感慨万千。“鸰原”,《诗经·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意为兄弟间有矛盾,却能相互帮助。这里借指兄弟之间的情谊深厚。“棠萼”,本指两种树木的花,此处借指兄弟二人。“两枝浓”,形容兄弟情深义重、情同手足。“两枝浓”三字,形象地描绘出兄弟二人情深意长的形象。
第五联抒发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愿叨微禄膺天宠,早得焚黄拜祖宗。”“微禄”,微薄的俸禄。“禄”,古时的一种官俸。“天宠”,上天赐予的恩惠。“焚黄拜祖宗”,古代礼制,祭祀先人时要烧香行礼。这里用来比喻诗人要为朝廷尽忠效力。“早得”,早日得到。这两句,既是对弟弟的祝愿,也是对自己的激励。作者希望弟弟不要辜负自己的期望,早日得到朝廷的赏识和重用。
全诗通过对兄弟离别、重逢、生活、未来等方面的描写,表达了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眷恋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战乱频繁、民生凋敝的社会现实。